INNOVATIONS的相關活動劃分為內容展示、產業活動和提案大會。針對內容展示,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說:「在INNOVATIONS,幾乎可以看到這一整年台灣有哪些作品是在開發階段,或者哪些作品仍屬半成熟階段。當中也有已經完成的作品,比如說在週邊做商業映演的《妖怪森林》飛行劇院版和沉浸式劇場《微醺大飯店 The Great Tipsy》。若再加上由高雄電影節策劃的XR Dreamland單元,大概就可以很完整看到台灣目前有的產品。」

王時思強調,文化科技不只是娛樂,也承載文化內容。她觀察文化科技的發展現況,現階段幾個比較成功的模式中,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IP轉譯,「因為它立基於原來的文化形式之上。」
IP轉譯還可以分成2種,首先是延續流行音樂的偶像文化的Vtuber,它把文化展演的載體從實體的個人變成虛擬形式,進而挑戰大家的市場習慣。」加上目前已出現全AI化的虛擬偶像,「這類演出看起來是現在就可以變現的一種(模式)。」另一種IP轉譯是像《妖怪森林》飛行劇院版,或者全境式沉浸式互動展《與幾米頭碰頭》,這類故事IP或圖像IP已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形成另一個模式。

王時思表示,目前的新興發展趨勢包括沉浸、沉浸式結合頭戴式裝置和VR多人走動,「 民眾會為了沉浸藝術(演出)買票進場,而VR多人走動的展演視場地規模,參與者從20人、50人至80人、100人不等,亦能形成一種文化欣賞模式。雖然不像演唱會可容納幾萬人,或者音樂會的上千人,業界人士仍在觀察未來形成商模的可能。」
談到產業銜接的問題,王時思以VR多人走動的作品為例,不諱言尋找適合的展演場館是一大挑戰。另一個例子是陳芯宜執導的《雲在兩千米》,雖然獲今年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高榮譽「最佳沉浸體驗大獎」,展現台灣的敘事實力,不過該作品長度六十二分鐘,每次限一人入場觀看,「要商模就有一定的難度。」
總體而言,文化科技領域的發展持續變動,例如頭戴式裝置已從背負式、全戴式的款式,慢慢往眼鏡式的產品集中,甚至智慧眼鏡也已問市,預料未來整個文化形式會有很大的改變。王時思說:「若要問現今大家最常遇到的門檻為何?其實處處是門檻,但也處處是機會。我覺得對現階段的文化科技工作者來說,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時代,你會看到作品的蓬勃度、完成的規模,以及敘事的規格,都很大、也很遠,並且很有突破性。」
本屆TTXC以「AI共創×內容新經濟」為主題,王時思表示,AI如何應用於文化科技領域已經是日常課題,期盼更多民眾能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此議題,願意接受相關產品和呈現方式,並且不要放棄文化觀賞的習慣,「文化部希望大家維持閱讀、看表演、看電影等文化體驗,因為科技已經無所不在,希望大家除了手機之外,還有更多的文化體驗的養成,也關注文化科技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