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生活管家就像我的孫子女,是再多硬體都無法取代的溫暖。」88歲空軍退役的李爸,偕妻入住好好園館已經1年多,「我去看過很多養生村,多半是大規模社區,強調醫療或娛樂設施,但住戶之間往往只是鄰居,有疏離感。」
而好好園館沒有制服筆挺的護理師,取而代之的是20~30歲的年輕管家,有人陪聊天、有人幫煮飯、有人攙扶外出散步,這群青年成為長輩的「代理家人」,達到青銀共融(Co-living)模式。
李爸說,自己是聽傷障4級,好好園館雖沒有護理人員照看,但有生活管家,加上光田醫院就在旁邊,需要管家陪伴外出復健,就按照長照2.0方案,以30分鐘為1單位,每單位支付32元,其他由政府補貼。若想由生活管家陪伴,外出吃日式料理、逛街買新衣服、2天1夜小旅行等需求,則以時薪390元計費。
位於台中沙鹿的好好園館,打造67戶的小型社區,營造出「社群」凝聚感。「其實長輩們缺的往往不是房子,而是房子裡少了關心的人,因此我們提供『類家人服務』建立新關係,對長輩來說有很大助益。」26歲的好好園館管家芒果說,這裡沒有入住年齡限制,也不是專屬長輩的空間,而是跨世代共享的生活空間。
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認為,養老住宅應該「去機構化」、告別暮氣沉沉,不強調制度化管理,而是注重生活,「我要做的不是安置,而是讓人重新連結彼此。」他預料,少子化之下,20年後家庭功能將更薄弱,「我們不必過度依賴下一代,要活得有尊嚴、有品質。」因此他提出「青銀共融」模式,讓青年與長輩共處、互動。
一般養生村是工作人員及護理師,人員與長輩比例為1:32,而好好園館配置1:1的比例,「舉個例來說,我媽媽對我講話,跟對我兒子講話,態度就是不一樣,所以我才想要以『青銀共融』模式建立園館,讓長輩看到年輕管家,就像面對自己的孫子女,嘴角能很自然的散發親切微笑。」紀金山說,臉上漾起的笑容,是任何冰冷設備換不來的。
好好園館的付款方式可選擇「年租」方案,一次支付全年租金61.2萬元,回推是月租金5.1萬元;也可選擇月租方案,月付租金6.3萬元,月費雖與一般養生村差異不大,但是入住保證金,僅需支付2個月租金做為押金,相較養生村動輒5百萬至千萬元不等,門檻相對低。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