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署指出,堰塞湖原可容納9,100萬噸水量,23日已有約6,800萬噸流出,現仍蓄有2,300萬噸。無人機勘查顯示,溢流口已下切80公尺。專家形容堰塞湖就像土砂堆積的「臉盆」,水滿後會自行溢流,並帶走邊坡土砂,破口才逐步擴大。依推估,即使沒有颱風豪雨,以日常降雨量計算,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自然溢流,因此在短短兩個月內,以爆破或工程方式改變湖體「不可行」。
林保署解釋,堰塞湖位於偏遠山區深谷,無道路可進,連步行路徑都不存在,工程重機具根本無法運送入內。現場人員只能靠直升機吊掛進入,安裝水位監測儀器。加上壩體邊坡持續崩落,停留時間一長就有危險,更難在豪雨或地震下施工。與其冒險炸壩,反而更可能引發瞬間潰堤,造成更大傷害。因此,政府採取的措施是下游疏濬、堤岸補強、橋墩加固,同時持續水位監測與警戒通報。
應變完整時間表
林保署與農業部自7月起展開防災機制,重點如下:
- 7/26 花蓮分署成立堰塞湖應變小組,進行航遙測17次,完成影像建模與量體分析。
- 8/1 召開專家會議,研商應變重點。
- 8/6–8/7與下游單位及花蓮縣府協商疏散與應變。
- 8/12 第一次專家諮詢會議;因應楊柳颱風,縣府預防性撤離697人,並舉辦4場地方說明會。
- 8/20 架設水位監測儀器。
- 8/27 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並派員徒步探勘路線。
- 8/28 花蓮分署召開疏濬協調會,訂定9月底前完成60萬噸疏濬。
- 9/8–9/11 與內政部共同建立地震、天候情境的警戒標準,確認簡訊發布機制。
- 9/15 行政院會簡報完整因應作為。
- 9/17 花蓮縣府召開疏散撤離專案會議,確認農業處主責。
- 9/19 農業部再度會議,要求縣府進行疏散。
- 9/20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決議因雨量恐達600毫米,擴大疏散範圍。
- 9/21 上午11時發布黃色警戒與細胞廣播簡訊。
- 9/22 上午7時起發布紅色警戒,並陸續發送簡訊。
- 9/23 溢流當天,自凌晨起共發布7次紅色警戒,並於14:50溢流後,15:00、16:30再次發送簡訊提醒民眾避難。
林保署強調,目前紅色警戒尚未解除,將持續嚴密監測壩體與水位狀況,並透過細胞廣播即時通報,提醒下游居民務必依照指示疏散,以降低災害損害。
相關文章
強颱樺加沙重創光復!急需這「6大物資」 當地議員提醒:不要送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