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警政署打詐儀表板統計,8月財損金額高達73億餘元,其中財損金額最高的是「假投資詐騙」約34億餘元,接著是投資詐財詐騙、假檢警詐騙、網路購物詐騙和徵婚詐財詐騙。
2025年第10屆「區塊鏈愛好者年會」於9月2日至9月3日登場,其中,洗錢防制與反詐議題受到高度關注;台灣虛擬資產反洗錢協會理事長簡書永和虛擬貨幣金流調查公司Chainvestigate CEO陳采履分享,詐團花招百出,最終目的是引誘投資,稍有不慎,就會掉入陷阱。
其實,無論是哪類型詐騙,最後都走向「金錢」損失。近年,虛擬貨幣成了詐騙集團最愛的洗錢工具,「虛擬貨幣具備匿名性和快速跨境兩大特性,先天就適合作為洗錢工具,犯罪集團會引誘民眾把錢轉換為虛擬貨幣。」法務部調查局洗防處線索分析科長許俊章說道。
「近年很明顯的洗錢趨勢是,詐團大量開設人頭帳戶買進穩定幣,特別是交易量大的USDT(泰達幣),接著製造法幣金流斷點,讓追查工作變得困難。」幣安(Binance)亞太法遵主管Wilson Cheung指出。正因如此,2024年11月30日起,《洗錢防制法》登記新制要求虛擬資產服務業(VASP)以及個人幣商需完成登記,否則不得提供服務,包括現金交易。
隨著工具增加,追蹤虛幣流向的難題雖已逐漸克服,但仍需靠交易所、幣流分析師和銀行業者共同合作;許俊章說,區塊鏈的特性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最怕的是犯罪集團『不洗錢』。」
觀察虛擬資產近年規範,已由防制洗錢起步,逐步邁向具備金融監理精神的登記制。士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羅韋淵指出,詐騙橫行,大量占用檢警資源,未來該努力的方向是,台灣虛擬資產政策發展應儘快和國際法規對齊,達到一致標準,而除了法規,還需培養執法機關人員區塊鏈專業分析能力及民眾區塊鏈知識,才能有效打擊詐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