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永豐餘宣布啟動舊鐵橋濕地碳匯實驗提升計畫,透過與國內學術團隊合作建立本土方法學,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調查植物分解量。(永豐餘及中山大學團隊共同提供)

永豐餘帶頭示範 啓動全台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

記者|鏡週刊

永豐餘表示,前5季的任務為建立碳匯基線,選定舊鐵橋濕地裡的2個埤塘,執行環境因子監測,包括氣體通量量測、水質量測、土壤有機碳量測以及草澤植物生物量量測,瞭解溫室氣體排出量與吸收量,建構舊鐵橋濕地的碳收支模式,量化統計碳匯能力。以此數據為基線,在專家指導下,於2026年春季種植符合生態環境且具固碳優勢的水生草澤植物,再進行5個季度的相同監測,比較分析碳匯變化,預計2027年提出臺灣第一個淡水草澤濕地減量方法學,提供各界作為濕地增匯與管理維護的參考依據。

據了解,舊鐵橋濕地的前身為荒蕪高灘地,經由產官學通力合作,於2005年成為鐵橋美景、綠意景觀、生態保育與環教功能兼具的場域。其中,永豐餘中華紙漿久堂廠支撐起濕地高達90%的水源,並與高雄市野鳥學會共同認養,定期舉辦志工活動改善棲地環境,同時投入經費復育指標生物,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因此獲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頒發「濕地卓越貢獻獎」。據統計,舊鐵橋濕地已觀察到鳥類150種、昆蟲155種、植物245種,讓人振奮的是,保育類凌波仙子—水雉族群在此穩定繁衍,時常可見牠們的曼妙身影。

永豐餘表示,來舊鐵橋濕地賞鳥、看日落,是不少高雄居民日常,除此之外也吸引許多外地遊客慕名前往,帶動社區發展與地方觀光,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優質教育、淨水與衛生、氣候行動、保育海(水)域生態、保育陸域生態以及多元夥伴關係。永豐餘推動濕地保育不遺餘力,透過碳匯提升計畫,公私協力凝聚產官學的資源,以積極的人為努力增加舊鐵橋濕地碳匯,讓大眾了解,自然碳匯是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解方,並讓減碳與固碳概念更為接地氣的帶入生活日常,一起守護穩定而珍貴的環境資產。

相關文章

產業尖兵/永豐餘跨足智慧能源管理 永餘智能扛開拓碳管理江山重任

永豐餘百年 何壽川憶父:醣經濟體會永續真諦

永豐餘子公司攜手欣欣客運 領先業界落實「積沙成塔」的虛擬電廠商模

更新時間 2025.09.09 22:2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