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媒報導,琳黛兒出生於1990年代初期,透過昆士蘭生育集團匿名捐精被生下來,她從小以為自己只有一個哥哥,直到最近一次家族基因檢測,證實她生父為捐精者,因此她多了許多同父異母的手足。
琳黛兒的同父手足數量,從最初在基因平台上找到11人,當她深入追查,這個數字竟如滾雪球般,迅速膨脹至77人,根據她的調查,其生父在5年內捐精325次。儘管並非每次捐贈皆能成功受孕,琳黛兒仍推估,她的同父手足總數可能高達250至350人,且分佈範圍不僅限於澳洲,甚至擴及海外。
琳黛兒的故事揭示了澳洲捐精制度的冰山一角。事實上,許多透過捐精方式出生的孩子,在追溯血緣時都發現同父手足人數超乎想像,甚至有人多達700位。由於為部分捐精者會在不同州使用不同身分進行捐贈,導致人數難以統計。目前澳洲雖然各州有人工生殖技術的規範,但缺乏統一的國家法律,也未強制要求捐精者公開身分或限制捐贈次數,且沒有獨立機構負責監督。
面對捐精制度的亂象,琳黛兒與其他受影響者一起向澳洲政府喊話,希望政府能趕快訂定全國統一的法律,內容應包括建立捐精者資料庫、限制每位捐精者能產生的家庭數量,還要成立一個獨立的單位來監督。聯邦衛生部長馬克.巴特勒(Mark Butler)也表達認同,坦言對現在這種由業者自律的模式感到擔憂,認為這無法建立民眾的信任,並支持政府介入推動更嚴格的法律改革。
對此,昆士蘭生育集團發布聲明,指出相關事件多發生於20年前的舊管理模式下,並強調現在已採用更嚴格的身份確認與電子追蹤系統,並支持建立全國性資料庫與捐贈上限規範。然而,琳黛兒將這段經歷視為一項使命,她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能促成真正的改變,確保未來的孩子不會再面臨同樣的資訊錯誤與遺傳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