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出,家長的焦慮往往從孩子年幼時便開始,而這些焦慮都反映在孩子的學習和課外安排上,許多父母會安排孩子修非當下學齡的課程,例如學齡前正音班、國中先修課等,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將近6成的家長,每月投入數千至上萬元在補習和才藝課程上,若家中有2個以上孩子,壓力就成倍增長。
此外,社會期待也讓父母備感壓力,近8成2家長認同「子不教,父之過」,認為「若孩子出問題,大家會怪爸媽沒教好」,也有6成以上的父母懷疑自己是否足夠稱職,甚至有3成坦言「若能重新選擇,我不會想生小孩」。
兒盟提醒,過度焦慮不僅影響父母身心,也可能讓孩子過早承受成人世界的壓力。
面對這樣的焦慮,兒盟提出3大應對建議:
- 家長學習檢視焦慮,安排放鬆時間,並以長遠角度看待孩子成長,緩解短期焦慮。
- 教育主管機關可參考國外教育制度,降低競爭壓力,例如以課堂觀察與報告代替全校性期考。
- 將育兒支持政策延伸至學齡兒童,增加稅賦優惠與完善企業育兒獎勵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