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毓仁現為美國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針對近日的關稅談判,衍生出對等關稅疊加的爭議,許毓仁指出,關稅不疊加是例外情形,目前只有歐盟和日本在談判中成功納入不疊加的條款,而台灣現階段採用的是暫定稅率,談判尚未結束,自然適用原則,而非例外。他提到,韓國對美投資都提升到3,500億美元,仍沒換到不疊加條款,若是台灣在談判中途就拿到,恐怕國際才會覺得不可思議。
許毓仁表示,不要陷入「批評症候群」,有些人會批評談判團隊能力不足,但現實情況是,不論藍綠誰執政,負責的專業人員幾乎是同一批,包括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幕僚與智庫專家(中經院、台經院等)。貿易談判不是一場場「鍵盤比賽」,而是長期累積的實力與布局。
對於藍白質疑政府談判過程「黑箱」,許毓仁也強調,川普刻意把談判節奏壓縮到極限,讓透明化變得很困難,過往的貿易談判是用年來計算,但川普卻是用天,提出極高的稅率、要求其他國家在短時間內作出決定,以日本為例,美日談到第8輪,突然把對美投資從4,000億美元提升到5,000億美元,要求代表立即打電話回日本決定是否接受,根本沒有時間與國內逐條溝通,也導致日方與白宮在稅率累加問題上各說各話,甚至至今未公布正式簽約文件。
許毓仁提到,對等關稅對台灣傳產衝擊最大,政府當然希望爭取不疊加條款,但必須認清低稅率就是要用大投資或大採購來交換,「南韓投入3,500億美元都換不到不疊加條款。若台灣真的要爭取這項例外,國內是否能接受數千億美元級別的對美投資或採購?」
最後他提到,這場關稅談判一關台灣產業的生存與國際地位的考驗,國人必須認知到,國際規則並非為台灣量身打造,談判必須在現實與利益間取捨,若在政治對與意識形態上爭論,無助於提升談判籌碼。他強調,在國際判桌上,台灣必須呈現團結一致、務實的國家形象,才能讓對方相信我們有能力兌現承諾,也才有機會爭取更好的條件,「勝負不取決於誰批評得更大聲,而在於能否團結打完這場硬仗。」
相關文章
黃國昌核電態度大轉彎 核三反方吳亞昕:政治立場變了,核廢風險就能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