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本刊資料照)

砸大錢只為6%電!236名跨領域學者連署 7大理由「不同意重啟核三」

記者|鏡週刊

核三廠二號機今年5月屆滿40年使用年限,依法停機除役,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然而藍白在立法院修法,放寬核電廠延役年限後,黃國昌又再提出「核三重啟」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據中選會指出,辦理此公投案約需11億元,先前已引發對此公投效益的質疑聲浪,繼公民團體聯合聲明表態反對後,學術界也發聲表示意見。

來自全國超過100個學校系所,含括理工、醫學、法律、人文社科等不同領域、共236名學者,近日正式共同發出「反對核三重啟,穩健能源轉型—學術界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連署」聲明,連署發起人名單中,有中央研究院院士暨長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廖運範、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炳輝、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特聘教授簡旭伸、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謝奇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黃厚銘等重量級學者。

在核安成虞、核廢恐往弱勢原民部落與偏鄉去的情況下,領銜發起的學者還包括屏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黃文車等8位屏東在地的大學學者、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官大偉等7位原住民學者。

連署聲明提出7大論點,直指核三重啟何以不可行,包括:

  1. 活動斷層經過核三廠區,以及核三機組老化,已難以確保核安
  2. 重啟核三將產生更多萬年核廢債留子孫,違反世代正義
  3. 投資評估與重啟昂貴核電,卻只為6%的電力,不符經濟與時間效益
  4. 繼續使用核電,將傷害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
  5. 減煤進程未受核電除役影響,證明重啟核電不是空污解方
  6. 核電重啟無助於國家安全,更將延宕真正具能源韌性的再生能源發展
  7. 重啟核三將延續犧牲的體系,剝奪屏東人發展權,更是擁核者始終不敢面對的以鄰為壑心態。

連署發起學者們一致認為,由於台灣的地質條件與高人口密度,難以與核能本質性的危害、風險及萬年核廢難題相容,一旦發生核災,其衝擊的範圍與尺度也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能源。在氣候危機與能源轉型關鍵時刻,應以回應在地社區與產業轉型需求,穩健推動多元再生能源搭配儲能,升級健全電網與分散式電力系統為核心,而非回頭重啟高風險、高成本且生產萬年核廢的老舊核電廠。

發起學者之一的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指出,「學術界通過發表聲明與推動連署表達對公共議題看法,是台灣民主化歷史中的重要傳統。能在發起階段即匯聚到超過100位來自不同校系所的學者擔任發起人,是過去從未出現的發起規模。」這起連署得到全國各地學者響應發起,凸顯各領域學術工作者對免於核災風險、守護家園與世代安全以及穩健能源轉型的重視與呼籲。

學術界「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 7大論點

一、 活動斷層經過核三廠區,機組老化難以確保核安

台電報告指出,核三廠緊鄰具活動紀錄的恆春斷層,僅距關鍵核島區僅900公尺,且核島區下方更存在斷層剪裂帶與褶皺構造。一旦地震發生,預估地表加速度可高達1.384g,遠超過核三設計的耐震強度0.72g。

同時,核三已運轉40年,長期暴露於高壓、高溫與輻射環境中,進入「浴缸曲線」風險增升的磨損期,可能存在裂縫與老化現象。此外,核三廠過去的運轉歷史中,至少出現30次異常與違規事件,其中多起與外部電力系統失靈有關,其中包括2001年差點爐心熔毀的全黑事故。

原先的核安紀錄已不良,尚有設備老化問題,加上位於斷層帶使風險增生,核三廠實難在零風險、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重啟。

二、 產生更多萬年核廢債留子孫,違反世代正義

另一個使用核電所無法迴避的課題,是如何處置難解的萬年核廢料。

截至今日,全台核電廠已累積超過 21,517 束的核子燃料棒,其中 3,875 束來自核三。同時,超過十萬桶的低階核廢料仍存放在蘭嶼,標誌台灣至今仍難以解決的種族、環境與世代不正義問題。

2025年5月起核電歸零,原是台灣社會共尋解決萬年核廢的重要時刻。儘管經濟部在近來成立核廢處理辦公室,但全球至今只有芬蘭一處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進入試運轉,日本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專案辦公室NUMO成立25年仍無法確認最終處置場址,揭示台灣社會需要以更大的智慧與決心來面對與處理核廢料。一旦重啟核三,勢必產出更多後代難以處理的核廢料,讓全台陷入更長遠的風險與道德責任中。

三、 投資評估與重啟昂貴核電,卻只為6%電力,不符經濟與時間效益

核三廠除役前僅供應全台約6%電力,為此小比例發電量重啟老舊機組,台電與核安會將面臨重重審查、補強與社會溝通成本。包括耐震補強、材料汰換、核廢處置規劃、設備全面檢測等,在在耗費時間與金錢。

過去核一廠延役申請,歷時七年後台電自行撤案,美國也有延役審查達十一年者。而目前所謂核能「便宜」的說法,多數僅計算既有機組的邊際成本,忽略整體能源成本概念與潛在風險成本。根據國際研究,「已開發國家主要發電方式」中,核電是均化發電成本最高的能源,與太陽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相比並不具優勢,也是核能在全球能源佔比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 核電傷害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

在國際環境管制與企業供應鏈壓力下,台灣產業界最迫切的議題之一是,如何以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以符合國際規範。

台灣經濟高度仰賴電子資訊業等,是受到供應鏈再生能源要求最深的產業。除台積電已承諾2040年須全面採用再生能源(RE100)以外,各部會要求整體製造業於2030年有15%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科學園區則應於2040年時達到RE 45、2050年達到RE100。

據此預估,台灣整體企業2030年的再生能源需求量將超過700億度,為當前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兩倍,2040年更需達到1400億度以上。不屬於可再生能源的核電,無法解決目前產業的需求。而一旦台灣產業因無法回應供應鏈壓力而受創,其衍生的經濟成本與對台灣經濟前景的衝擊,將大到難以估量。

五、 減煤進程未受核電除役影響,空污解方不在重啟核電

根據環境部的資料,與2015年核電占比達14% 時相比,在核電過去十年佔比逐年降低的趨勢中,全台各地區的空氣品質指標均有改善,全台PM2.5濃度更由22 μg/m3 降至12.8μg/m3。

藉由燃煤減量與空污防制設備加嚴,整體電力業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過六成。搭配車輛與工業污染的逐步管制等措施,空污改善的趨勢並未因為三座核電廠共六個機組自2018年起依序除役而逆轉。

六、 核電重啟無助於國家安全,更將延宕真正具能源韌性的再生能源發展

有人主張核電能強化能源安全,但在戰爭或封鎖情境下,台灣電力需求將同步下降,天然氣需求量亦將會大降。事實上,在能源轉型的推動下,台灣自有電力供給量可達到900億度左右,可供臺灣約一年的基本電力需求,證明目前增加再生能源的能源轉型路徑,才真正提升了台灣的能源自主與韌性。

核三電廠延役僅能供應150億度電,但未來兩年新增太陽能與風電總和預計可超過300億度。若核三重啟公投通過,將迫使政府重新分配人力與預算處理核安與核廢,反而延宕非核家園後的轉型布局。

我們深知台灣能源轉型推動至今,具分散化特性的再生能源持續遭遇發展的挑戰,但如何確保能源轉型過程的分配、程序與肯認正義,無疑才是台灣能源轉型需持續面對的社會工程,而非回頭使用集中式高風險的老舊核電廠。

七、  重啟核三將延續犧牲的體系,剝奪屏東人發展權,更是擁核者始終不敢面對的以鄰為壑心態

核三廠落腳恆春,源自威權時期未經民主討論的決定。屏東人忍受核電風險40年,好不容易在2025年迎來除役,卻又面對重啟公投。重啟核三將再次剝奪地方邁向非核永續的發展權利,整個南部居民也將一起承受核安風險,更加撕裂社會、加劇能源使用的區域不正義。

核電廠風險以及核廢處理議題爭議之強烈,是高度難解的社會議題,然而擁核者至今始終沒有回答該如何解決這個複雜的難題,而只是推給最弱勢者去面對。這個現象最典型的案例,如立委傅崐萁在2012年擔任花蓮縣長時,因為台電為了核廢處理議題在花蓮秀林鄉進行地質探勘,傅崐萁強烈反對並揚言率眾北上抗爭;朱立倫在擔任台北縣長任內對核電始終保留,與現在大力支持核電的態度截然相反。

相關文章

籲能源政策多元化 蔡明忠:核三廠可列備載電力

怒轟黃國昌「政治投機」曾說核電危險又改口支持 小黨合體民團籲:反核三重啟

核三公投首場辯論登場 清大教授舌戰台電董座「聚焦安全議題」

更新時間 2025.08.08 18: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