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總數為113席的立委中,民進黨51席,國民黨52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其中,民進黨有區域36席,不分區13席,原住民2席,國民黨有區域36席,不分區13席,原住民3席。藍綠席次其實是不分軒輊,差別在於民眾黨的8席不分區往國民黨靠攏,才讓藍白席次過半共同形成國會多數黨。而這樣的國會多數黨,卻是違法亂紀無法無天,因此才有大罷免的提議。
要罷掉24席區域立委,等於是罷掉國民黨三分之二由單一席次選區選出的區域立委,這些立委在一年半前才以過半的得票擊敗對手。很明顯的,人民選擇了不管立委表現如何,那還是先遵守契約讓他們做完一任,捍衛現有立委等於守護當時的選擇,也尊重現有民主制度的遊戲規則,再加上天氣好幫大忙,激發不少藍營支持者踴躍出門投票。
在藍綠歸隊的情況下,有幾股情緒在選票投入票匭的那一刻被宣洩。第一股情緒是反共,許多人堅定抗中保台,撐住支持罷免的票數,還把藍營立委逼出一身冷汗,「不是我變綠了,是國民黨變紅了」的情緒也在部分藍營支持群發酵,這些情緒投射在傅崐萁、李彥秀、王鴻薇、徐巧芯、葉元之、羅廷瑋、鄭正鈐等7位仇恨值較高的立委身上,致使罷免他們的同意票超過罷免門檻,只是在最後關頭,心中充滿「亡黨感」的藍營支持者大舉歸隊投下不同意票,把他們繼續留在立法院。
另一股情緒是人民依然不願意將國會多數黨讓出,也不想讓民進黨全面執政。就算藍白立委問政品質江河日下,比中指、惡意挑釁、摔人等亂象百出,表決議案不知議案內容,刪減預算不確定科目細項。但他們寧可保留著監督的力量,也不願意讓民進黨同時擁有中央執政權與國會多數黨的優勢地位。
上述情緒的交錯起伏,讓這場726大罷免不同於2020年6月罷免掉中途落跑選總統的韓國瑜,也不同於2021年10月罷免掉顏家地方實力雄厚台中第二選區的陳柏惟。
從公民團體開始倡議、連署、街頭動員、投票等一連串歷程,成為側翼的綠營一路走來崎嶇坎坷。這不是民進黨第一次面對看似沒有出口的困境,只是這一年多來,執政的民進黨定位非常尷尬,明知藍白無理,藐視憲政,卻不能也無能主導。那原因是什麼?歸咎於選民結構不是唯一的答案,那只是先天失調的理由,推動大罷免力量的後天不足來自於執政的光榮感不足,以及人民對民進黨想要全面執政的疑慮。
情緒總不敵現實,南綠北藍的格局看似僵固難解,民進黨也不是沒有全民執政過,也不是沒有朝小野大過,如何回應才是決定未來更具關鍵性選舉成敗的關鍵。
第一、執政黨必須進行內閣改組,重新調整戰鬥隊伍,賴清德要走出唯我獨尊的醫生門診間,放棄既有的決策模式,安內也要攘外,去找好人才與新人才,去聽現有決策圈以外的意見。
第二、傳統選舉操盤方式已經被翻了好幾頁,強力動員的舊政治徹底過去,沒有真正讓人民感動,就無法捲起選舉氣勢。
第三、這場選舉並不涉及決定中央執政權的歸屬,若進一步解讀這就是民心向中國靠攏,實在是過度解讀。只是,若抗中保台依然是台灣民意主流,但方式不能只是訴諸「亡國感」,綠色執政要有品質保證,才會讓愛台灣有光榮感,這也才是維持台灣民主韌性的重要根基。
失敗與成功一樣都有百種理由,但始終不願承認錯誤,就不會從失敗中找到成功之道。這是一場讓藍綠白都很有感的大罷免啟示錄,執政團隊必須從大罷免結果得到警訊,路線正確不代表就不管執政品質,主張有理也不代表就可以任意用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一切都會有所累積,民心向背也會左右鐘擺,虛心接受就要有所行動,接下來,就看執政團隊怎麼面對這樣的困局了。
相關文章
罷免落幕他說出心聲!徐重仁見台灣「對立撕裂」 感性喊話了:別再為政黨鬥爭消耗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