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視節目《真相猜・情・尋》最新一集深入調查李小龍死亡之謎,訪問了多位與事件有關的急救醫師、法醫、藥物專家及親友,並參考1973年法庭證詞、驗屍報告和相關醫療紀錄,提出新的醫學推論。
香港首位藥物過敏專科醫師李曦指出,從驗屍報告來看,李小龍的氣管並未出現過敏反應常見的收窄現象。他也強調,李小龍並無藥物過敏病史,且服用的頭痛藥為常見的阿斯匹靈類藥物,首次使用即致死的機率極低。
法醫潘偉明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李小龍在去世2個月前,即1973年5月,曾於片場出現高燒、嘔吐、抽搐情況,送醫後昏迷近2小時才甦醒。當時負責急救的醫師證實李小龍曾出現腦部水腫症狀。潘偉明認為,這2次發作若從病理角度觀察,「癲癇」是唯一能同時解釋的合理推斷。
潘偉明指出,原發性癲癇可能導致患者在睡夢中或休息時突然死亡,這也吻合李小龍當時在熟睡中昏迷、無人察覺的情況。據了解,李小龍曾接受美國醫師處方服用止癲藥物,但無法確定其是否有持續服藥,增加了死因不明的難度。

節目也披露,當年李小龍是在台灣女星丁珮家中昏迷,經私人醫師朱博懷到場後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最終宣告不治。過程中嘉禾創辦人鄒文懷多次成為關鍵角色。他被指在李小龍過世後,未如實向醫師與警方提供完整病歷,甚至誤導指稱李小龍是在自己家中倒地,引發外界諸多質疑。
節目也訪問了當年參與搶救的麥海雄醫師。他透露當時曾為李小龍進行長達30分鐘的心肺復甦,但未見其他醫師如常提供病情說明,甚至發現主治醫師朱博懷「態度冷淡、毫無異樣表情」,令人感到不尋常。
麥醫師也指出,簽發死亡證明時,未見李小龍家屬主動詢問死因,這在臨床經驗中極為罕見。他原本判定死因為腦出血,但後來解剖顯示腦中樞並無出血,才發現早先判斷有誤。

節目澄清另一長年流傳的說法,即李小龍死於性行為引發的猝死(俗稱「馬上風」)。法醫潘偉明指出,若死因與性行為有關,解剖時應能發現心血管或腦部異常,但李小龍的驗屍報告並無相關跡象。此外,當年對李小龍遺體的「金槍不倒」傳聞,也被當場參與急救的醫師駁斥,指其肌肉線條明顯但性器無異常現象。
節目引述匿名醫學界人士指出,李小龍若真患癲癇,當年可能因時代醫療水平所限,未能確診;也可能為維護「武術宗師」的英雄形象而刻意隱瞞,避免與「羊癲瘋」等病名產生聯想,影響其在影壇和社會的地位。
然而,李小龍胞弟李振輝則不認同家族有癲癇病史。他指出,李小龍曾在美國接受詳細體檢,獲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如18歲年輕人般健康,未見重大隱患。

相關文章
美擬對歐課15%關稅 逼近協議邊緣!歐盟為避川普威脅「忍氣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