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上「超徵」「還稅」這問題,朝野都是激烈碰撞。執政黨總是講「依法徵稅,無須還稅」道理,但鈔票人人皆愛,社會基層主力民意,當然要鈔票不要道理。在末端攔截阻擋,是下策幹法;在源頭消弭禍根,才是上策。這禍根,就是財政部從低編列稅收預算額度。當然,財政部不是老天爺,今年預估明年稅收,估出一個稅收預算額度,不可能百分之百精準,難免有誤差。
不過,既是誤差,就應該有正有負,有時候高估,有時候低估。然而,翻開稅收預算史,從2014年到2024年,整整11年,只有2020年受疫情衝擊,實際稅收低於預算估列數,是為「短徵」。其他十年,全是「超徵」。尤其,這「超徵」額度,一年還比一年高,到了2024年,全國總稅收超過預算額度5,283億元,衝出一個史上最高。
「還稅於民」鬧劇,前幾年開始發作,烈火連年不熄,而今年最烈,燒到民進黨政府快抓狂。禍源,就是這個「超徵」。而超徵禍源,則是財政部大幅度低估稅收預算額度。前幾年鬧還稅於民,財政部就該警覺,要精確估計稅收預算。但,同樣錯誤卻是一犯再犯,原因何在?
答案很簡單:財政部所屬5個國稅局,負責徵收絕大多數稅款,如果稅收預算編得高,則國稅局責任重,壓力大。所以,財政部編起稅收預算,考慮東,考慮西,考慮經濟成長,考慮國際政經大環境之外,也會考慮國稅局徵稅壓力。若非如此,財政部不可能傻哩呱唧,連年犯同樣錯誤,去年挨了打,今年還繼續被揍。
總統府與行政院也怪,只會出死力擋著「還稅於民」壓力,卻不曉得摸覓禍源,瞭解財政部為何連年大幅低估稅收預算?就這樣,總統府、行政院替國稅局背了黑鍋,還不曉得把黑鍋甩了,追本溯源,拿塞子塞住禍水源頭。今年,2025年稅收預算,去年就編好、通過了。以今年上半年國內外經濟景氣來看,明年稅收應該又是大幅「超徵」。明年底又有縣市長大選,看來,這還稅於民大戲,明年還有得鬧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