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工藝解碼/漂浮星雲!淺談飛行陀飛輪的現代「錶」現力

記者|鏡週刊

寶璣首款飛行陀飛輪問世,Classique Tourbillon Sidéral 7255以創新設計向製錶250週年致敬,引發熱議。

從觀念到視覺革新

飛行陀飛輪的核心特徵,在於去除傳統陀飛輪的上橋板,改由下方單側支撐整個籠架,使擒縱機構宛如懸浮於空中。這樣的設計增強了視覺通透性,也對結構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支撐軸需承受整體重量與扭矩,對材質剛性與加工精度的標準極為嚴苛。

1920年,Alfred Helwig 與學生打造首枚飛行陀飛輪,成為單邊支撐設計的經典原型。

此機構普遍被認為由德國製錶師 Alfred Helwig 首創,他於 1920 年任教於格拉蘇蒂製錶學校期間,與學生共同完成首枚飛行陀飛輪懷錶。這枚作品實現單邊支撐,也導入固定四番輪與一分鐘旋轉週期,構成了今日飛行陀飛輪的設計典範。該校博物館至今仍保存這枚作品,並將其視為學派工藝精神的象徵之一。

配有Robert Benson North專利陀飛輪的古董懷錶。

然而,也有歷史資料顯示,英國製錶師 Robert Benson North 曾於 1903 年取得一項結構類似的專利,同樣取消上橋、由底部支撐旋轉平台。雖然外觀與 Helwig 設計相近,但從技術目的與完成度來看,North 的構想偏重於機構展示,並未針對擒縱系統做整體整合與改善,也缺乏實際作品流傳。故大多數學者與業界仍將飛行陀飛輪的實質誕生,歸功於 Helwig 的1920年作品。

飛行陀飛輪單側支撐設計,實現懸浮視覺美感,亦挑戰製錶工藝極限。

機構重心、籠架平衡與懸浮感營造

傳統陀飛輪結構中,擺輪、擒縱輪與四番輪被放置於一個旋轉籠架內,該籠架固定於上下兩側的軸承橋板中。這樣的設計雖穩定,但視覺上常因上橋板遮蔽籠架部分結構,無法完整呈現轉動機構的機械美感。

GLASHÜTTE ORIGINAL承襲Alfred Helwig 1920年設計,重現經典飛行陀飛輪工藝。

而飛行陀飛輪取消上橋後,需面對以下幾項工程挑戰:

1.單邊支撐與軸心強度:僅靠下方紅寶石軸承支撐整個旋轉系統,意味其承壓、穩定與摩擦控制必須極為嚴謹。

2.慣性平衡控制:籠架在高速旋轉下需保持動態平衡,否則將導致走時誤差或機構受損。

3.視覺懸浮效果建構:為呈現真正「無支撐」的視覺感,必須將所有支撐與傳動機構設計於視覺盲區中,例如透明藍寶石橋板或鏤空下板結構。

飛行陀飛輪挑戰工程極限,實現單邊支撐、動態平衡與懸浮視覺三大難題。

飛行陀飛輪的代表性錶款

高級錶壇的飛行陀飛輪腕錶雖然不少,但以下五款可視為較具代表性的飛行陀飛輪結構:

1.GLASHÜTTE ORIGINAL Senator Tourbillon Alfred Helwig:Helwig經典設計的現代化延續版,完全對稱、單側支撐的飛行籠架,為飛行陀飛輪原型的最佳代表。

2.BLANCPAIN Villeret Flying Tourbillon:經典偏心飛行陀飛輪腕錶,搭配單側支撐籠架,為飛行陀飛輪進入腕錶市場的重要里程碑。

3.CARTIER Drive de Cartier Flying Tourbillon:直徑40mm、由下方單側支撐Form C型籠架、瑞士日內瓦印記認證,適中佩戴度及視覺效果受好評 。

4.PIAGET Emperador Tourbillon:搭載3.5mm世界最薄飛行陀飛輪Cal.600P,籠架重量僅0.2克,由下方支撐,強調極致輕盈與機芯視覺張力

5.MB&F Legacy Machine FlyingT:堪稱MB&F目前最小徑的腕錶。上置飛行陀飛輪籠架於腕錶中心,鏤空飛行籠架搭配下方支撐,強烈3D視覺焦點與高辨識度,具實驗性美學+品牌特色。

高懸機芯2.2毫米的飛行陀飛輪籠架,打造強烈立體層次與古典實用並存的結構美學。

寶璣 Cal. 187M1 的飛行陀飛輪構造

寶璣 Classique Tourbillon Sidéral 7255 雖整體設計仍維持古典路線,但其所搭載的 Cal. 187M1 機芯用了六年研發,是品牌首次於腕錶作品中導入具懸浮視效的飛行陀飛輪結構。該機芯源自 2007 年的 Classique Tourbillon Messidor 5335,當時便以藍寶石圓盤創造無上橋的「神祕陀飛輪」設計。此次 187M1 更進一步調整支撐結構與齒輪驅動配置,成為目前寶璣最具3D張力的開放式懸浮陀飛輪設計。

2007 年的 Classique Tourbillon Messidor 5335,當時便以藍寶石圓盤創造無上橋的「神祕陀飛輪」設計。

其飛行陀飛輪結構具有明顯視覺懸浮感:擺輪框架上下軸皆嵌入透明藍寶石圓盤內,並藉由齒狀金屬輪圈與隱藏於機芯內部的驅動齒輪接合,使整個旋轉籠架不見傳統上橋支撐,展現純粹無遮蔽的轉動過程。擒縱與擺輪則固定於該旋轉籠架中,運作期間並無任何外露支架介入,視覺上近乎自由漂浮。雖技術上仍為雙側支撐,但其無金屬上橋板設計,已極度貼近單側支撐的飛行陀飛輪型態。

Cal. 187M1 延續貴金屬機板傳統,採用 Nivachron金屬游絲與18K寶璣金展現品牌工藝堅持。

這樣的結構設計,讓飛行陀飛輪可高懸於機芯之上,其籠架高出機芯約 2.2 毫米,超過錶盤厚度(約 1.3 毫米),加上擺輪與游絲置於藍寶石圓盤上,帶來強烈的層次感。籠架以一分鐘為一完整旋轉週期,內部配備無卡度微調擺輪、配重螺絲與寶璣式雙層 Nivachron 游絲,以 2.5Hz 振頻運行,兼顧古典形式與實用性。

擺輪與游絲置於藍寶石圓盤上方,無上橋設計實現純粹無遮蔽的飛行陀飛輪轉動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今多數高端品牌大量轉向矽擒縱與矽游絲材質的趨勢下,寶璣此次仍選擇金屬合金 Nivachron 材料,顯示其對品牌傳統語彙與材質一致性的堅持。此外,Cal. 187M1 機芯採用 18K 寶璣金材質打造橋板與主夾板,延續其經典時計如瑪麗皇后懷錶 No.1160 所採貴金屬機板傳統,強化品牌辨識度與工藝價值。

Cal. 187M1飛行陀飛輪組件的爆炸圖。

靜態之中的動態詩學

對錶迷而言,飛行陀飛輪的魅力除了來自其機械難度,亦在於其「靜中有動」的戲劇性表現。觀賞陀飛輪籠架緩緩轉動,彷彿觀看機械宇宙中自轉行星般的節奏。許多藏家也會在社群上分享這些動態片段,以慢動作或微距鏡頭捕捉細節,進一步放大其美學張力。

其單側支撐所營造的懸浮視覺,在光影交錯間格外引人入勝;搭配鏤空或藍寶石結構,更能突顯機芯深度與機械邏輯的美感。這種穿透視角與運行節奏,使飛行陀飛輪成為當代高級製錶中,最具藝術性與觀賞價值的機械演出之一。

飛行陀飛輪融合詩意動態與結構美感,成為高級製錶中最具觀賞性的機械藝術。

從 Alfred Helwig 的最初設計,到寶璣Classique Tourbillon Sidéral 7255的現代演繹,飛行陀飛輪這一技術,已從早年的機械奇觀,轉化為兼具詩意與工藝的品牌符碼。未來隨著材料技術與微型加工的進展,飛行陀飛輪將有更多實驗性與創造性的可能性,成為高級製錶進一步探索「視覺邏輯」與「時間結構」的關鍵工具。

相關文章

鐘錶專題/鐘錶界的霍格華茲!BOVET「播威」錶廠現場直擊

錶壇焦點/德國製錶信仰的延續!寶鴻堂台中店 X MORITZ GROSSMANN 腕錶鑑賞展

錶車跨界/高剛性對話!Richard Mille × Brough Superior = RMB01

更新時間 2025.07.08 22:4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