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馬叔餅舖創立至今近40年,現由第二代馬光耀(右)和太太晏彩惠(左)經營,近年外籍穆斯林和台灣客人數量不相上下。

【台灣老店】曾一天兩千個不夠賣 穆斯林取代凋零外省客 馬叔餅舖專訪

記者|鏡週刊

早上9點,與一旁的人聲鼎沸的東門市場相應,位於臨沂街的「馬叔餅舖」已湧入數名包著頭巾的外籍回教徒排隊,等著買招牌的芝麻醬燒餅夾牛肉。

「Wait a minute!」跟外國人用英文對答如流的馬叔餅舖第二代馬光耀,掀開蓋在燒餅上的保溫厚被,邊將牛肉夾入熱呼呼的燒餅,邊說:「熱燒餅夾涼醬牛肉口感最好,這是道地的北京吃法。」燒餅表皮焦脆,咬下去會有厚實芝麻香,「以前是當年遷移來台的外省人買,但他們大多去世了,現在不少客人是來台灣工作或旅遊的回教徒。」

芝麻醬燒餅夾牛肉是店內招牌。(75元/個)

鼎力助友 承接點心鋪

店面牆上,掛著京劇表演照片吸引我的目光,馬光耀說:「我父親是北京京劇科班出身,也是中國四大名旦尚小雲的學生,來台灣後以京劇教學為主,台灣有很多著名演員都是他的學生,小時候郭小莊還會來家裡找他學京劇。」郭小莊是台灣當代戲曲名家,曾是馬榮利學生,談到此事,馬光耀顯得相當驕傲,「後來父親因為年紀漸增,教學變成兼職,有空的時間就會到朋友開的燒餅店幫忙。」

馬叔餅舖來自馬榮利的義氣相挺,前身是位於中華商場的一家北京點心舖「馮記點心舖」,馬光耀說:「我父親跟老闆馮文奎是北京同鄉兼好友,點心鋪生意很好,父親經常去幫忙。」「馮文奎過世後,明明他太太還在,但原本的做餅師傅把店當自己家的,賺的錢都瓜分走,下班後直接從錢罐子拿錢買菸,找的錢還放進自己口袋,沒有留一些錢給馮文奎太太,父親看不下去,接下點心鋪並管帳,給做餅師傅固定薪水,也給老太太房租,剛開始甚至要自己貼錢。」當時高齡六十多歲,為京劇貢獻一輩子、剛卸下粉墨的馬榮利決定為了好友再次弄粉,但這次是麵粉。

糖火燒(上)、椒鹽(下)是屬於北京回民的傳統點心,馬光耀說台灣只有他會做。(55元/個)

1992年中華商場拆除,點心鋪搬到金山南路上,「這時店沒有名字,美食家梁幼祥為了做報導,幫店取了名字,因為他都叫我父親馬叔,因此幫店取名叫『馬叔餅舖』。」

報導一出,本就生意不錯的芝麻醬燒餅夾牛肉吸引更多民眾聞香而來,年輕時在店裡幫忙的馬光耀直呼:「人龍從金山南路排到臨沂街,一天兩千個都不夠賣,馬英九也很愛吃,但那時他當市長,都是太太周美青來排隊,有次認出她,還趕緊叫我們不要太大聲。」

口感紮實 罕見傳統味

芝麻醬燒餅夾牛肉來自北京,對在台灣的外省人來說就是家鄉的味道,「孫越叔叔過世前都還很常來店裡,跟我父親是很熟的朋友。」馬光耀解釋:「跟台灣豆漿店常見的南方燒餅不同,北京燒餅用的是自製老麵,口感有層次又厚實,」他邊操作邊解釋:「要先將麵團放置半小時讓它『醒』,會變得有彈性。」接著把麵團擀薄到厚度0.5公分,抹上芝麻醬後,向內折再抹一次,口感更有層次,「我剛開始做的時候,父親還曾經因為我擀麵不均勻,罵說:『你擀這什麼,台灣地圖嗎?』」將麵團分切,並撒上白芝麻、塗醬油,「煎到芝麻微黃上色,再拿去烤。」

雖有機器協助和麵,但揉麵還是個費勁的手工活,馬光耀和師傅凌晨4點就開始作業。

「台灣很少人在做這種燒餅,像四平小館就會跟我們叫,以前海底撈剛來台灣時也有跟我們買來賣。」看著馬光耀嫻熟俐落的動作,很難想像他之前是位珠寶設計師,「原本的工作跟做餅完全沒關係,會學做餅就是因為看店裡人手不夠,父親很辛苦。」

塗上芝麻醬後對折數次,口感會更有層次。

馬光耀高中畢業後因為興趣學了珠寶設計,「我大概二十多歲就自己開工作室,後來餅店人手吃緊,我花一半的時間幫忙,一半做自己的事業,最後我把工作室收掉,整天在店幫忙。」那時除了馬光耀,弟弟也一起做餅,「但爸爸比較信任我,每年他回北京探親,店裡的生意都交給我。」

裹上白芝麻,增添香氣。

家族難題 經營起爭執

不過,原本馬容利打算把老店留給么子。馬光耀回憶,「因為我有其他專業可以做,所以父親去世後,老店原本是留給弟弟,但他心不在店裡,我們經常吵架,一氣之下我帶著太太到中華路也開一家餅店。」中華路的店開沒多久,馬光耀就為「救火」重回金山南路的店,因為只有他向父親完整學會所有品項作法,老店不能沒有他。

馬榮利(左2)從友人手中接下店後,持續與老師傅一起做餅。(馬光耀提供)

「我弟弟有感情的事要處理,經常不在店裡,後來人去了嘉義,但這樣店裡人手不夠,我就回來繼續和媽媽一起做。」正當店經營重新上軌道時,媽媽一句「要把弟弟找回來做」,讓馬光耀生氣到撂下狠話:「要叫弟弟回來做的話,沒有問題我讓他做,可是從此我不會再碰這個生意,我就全心全意去做我珠寶設計。」

「我本身有技術我不怕,但我跟母親這樣說之後,她也心裡盤算,知道弟弟性格比較靠不住,就再也沒提過叫他回來了。」不諒解的大哥還曾對在店裡幫忙的馬光耀太太晏彩惠說:「乞丐趕廟公!」講到這裡馬光耀還是非常生氣,「他知道我太太是緬甸華僑聽不懂台語才這樣講,但我聽到心裡很不舒服。」後來不只弟弟沒回來,哥哥也不來店裡了,那時店裡除了員工,只剩馬光耀、他太太和媽媽,「之後我和大哥、弟弟再也沒聯絡,上次見面是母親的喪禮。」

店面移到巷內後流失一些人潮,馬光耀增賣牛肉麵、水餃。

馬光耀正式接下店後負責做餅、媽媽滷牛肉,太太當時也要顧小孩,嬰兒床就放在店裡。生意好歸好,但太太和母親想法上的不同讓他傷透腦筋。「我跟婆婆在賣餅的觀念上不太一樣,很常爭執。」晏彩惠說戴手套成吵架導火線,「我婆婆夾肉不戴手套,我覺得一定要全程戴手套,客人才敢吃,但婆婆賣餅很久了,觀念很難改。」後來因為媽媽年紀大了,馬光耀讓她在家休息。

馬榮利頂下點心鋪後,太太周秀妹(圖)到店幫忙,滷牛肉是她的絕活。(馬光耀提供)

13年前,馬叔餅舖從車水馬龍的金山南路搬到一旁的臨沂街,「我覺得一定會流失一些客群。」馬光耀靈機一動,之前是攤位無法內用,「現在有店面,就順勢開發牛肉麵、水餃等更大眾化的菜色吸引客人。」不過生意依然無法與巔峰期相提並論,「這幾年台灣人飲食選擇多,加上原本常來吃的外省人很多都過世,生意最好時一天兩千個都不夠賣,現在一天只做二、三百個餅。」

清真認證 吸引異國客

為了經營回教徒市場,水餃只用清真認證的牛肉作為內餡。(紅燒牛肉麵230元/碗;牛肉水餃15元/個)

幸好現在台灣回教徒比以前多很多,「從父親那時候就有做回教徒生意,他是北京回民,甚至以前找的師傅都是清真寺認識的,台灣一有清真認證我馬上就去申請。」這也難怪馬叔餅舖一大早就有一群外籍回教徒慕名而來,「現在比較多外國客,像是印尼、馬來西亞人,外國和台灣客人數量不相上下。」

早上9點店裡就有外國回教徒來店,馬光耀解釋他們經常將燒餅夾牛肉當早餐。

「我更喜歡現在!」晏彩惠替不善言詞的馬光耀說。現在雖然店裡生意沒以前好,但馬光耀有更多時間陪伴太太和三個小孩,一家過得比以前開心。前幾年忙於揉麵做餅的小馬(馬光耀),現在不只填飽外省人、回教徒的胃,也有更多時間做菜給嫁來台灣20年,但還是吃不慣台灣食物的晏彩惠,她偷偷說:「小馬不會說甜言蜜語,但我想吃什麼他都會做給我吃,我不愛吃家裡的餅,除非夾上我最喜歡的緬甸泡菜!」

顧客怎麼說

招牌點心伴成長

馬叔餅舖非常道地,我們家就是從中國北京來的,雖然我是第二代,但爸爸從小就帶我來吃,台灣其他地方沒吃過這種,我已經吃了40年,最喜歡的就是招牌的燒餅夾牛肉,每次來都買10個回家慢慢吃。

台北市 沈先生

店家資訊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67之2號
  • 電話:(02)2396-2788

相關文章

【義氣餅店番外篇】這些皇室小點 台灣只剩他會做 馬叔餅舖專訪

【江湖一點訣】熱燒餅夾涼肉才對味 五香醬牛肉祕訣是這招

【台灣老店】老中藥行到產地挑藥材、首推體驗課 擺脫夕陽產業開進誠品

更新時間 2025.09.06 23: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