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橘紅色的鮭魚切片擺在冰箱裡,中國記者走訪北京的生鮮食品市場,批發業者透露,自家店一直都沒有進口日本的魚。批發業者:「咱們的店一直都沒進過日本的魚,日本的魚它油脂的話沒那麼豐富,相對來說我們味道或品質會比較好一些。」
中國好不容易鬆綁日本水產進口,如今又再度喊卡,不過對當地餐廳來說,似乎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北京日式餐廳王姓經理:「三文魚(鮭魚)是從挪威進過來的,它不是沒替代的東西,它能替代的東西可多,日本我們早就不從那邊訂。」
中媒《觀察者網》則報導,印度把中國禁日本水產視為利多,覺得中國停買日本海鮮後,需求可能轉向印度等其他供應國。《鳳凰網》則指出,印度海鮮雖然比中國便宜大約三成,但恒河的水質讓人難以放心,有些河段的大腸桿菌含量甚至超標30倍,消息一出,不少中國網友哀號:「為啥要在核輻射和大腸桿菌中選擇?」「來了個更狠的。」「這海鮮也不是非吃不可。」中國記者:「印度水產業的中國市場之路,本質是品質與信任的考驗。」
另外,雖然中國還沒有打出最後王牌「稀土出口管制」,有專家分析,主要是風險太高,一旦真的全面斷供,等於向全球發出「我不是可靠供應商」的明確訊號,恐怕會逼得各國更快去風險化,加速尋找其他來源,掀起一波脫中親美和重塑供應鏈的潮流,對中國來說,戰略代價也實在太大。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