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餐,民眾陸續將餐盤放到回收台,儘管每個人剩的廚餘不多,但還是一下子就把120公升的廚餘桶裝滿。
南韓記者:「丟棄的殘飯集中起來,像這樣堆在桶內,那麼這些廚餘會被怎麼處理呢?」
這裡是仁川一間廚餘處理設施,先將廚餘中塑膠袋、木筷等雜物清除,再進行高溫殺菌、乾燥、粉碎等流程,就會製成粉末狀的再生原料。
仁川廚餘資源化設施營運組長姜孝植表示:「我們每天最多可處理來自一般家庭和餐飲業者的大約200噸廚餘。」南韓的廚餘回收率高達98%,主要歸功於在全國推廣了廚餘垃圾「隨量徵收」,讓民眾養成「丟多少、付多少」的習慣。
有的地方還安裝了智慧回收桶,民眾在刷卡後,機器蓋子就會打開,把廚餘放入時,會自動測量重量並計算費用。南韓民眾:「我會自己減少廚餘,還會把水分擠乾再丟,以前水果皮我都是直接丟掉,說實話。」
韓媒指出,安裝智慧回收桶後,廚餘大約減少40%,特別是周邊環境變得更乾淨。南韓記者:「特別是這設備還有特殊裝置能減少氣味,使得滿意度更高。」另外,日本處理廚餘飼料,除了一種是由集中處理設施統一蒸煮外,另一種則由取得許可的畜牧場自行處理。
廚餘處理中心員工:「將分離好的食物殘渣放入這台機器,加熱並攪拌,就能製成豬的飼料。」日本針對場內外蒸煮都訂有明確規範,在精算營養配比後,不僅有效解決廚餘問題,也讓肉質與風味更佳。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