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魯單橋成了距大瀑布,水流嘩啦嘩啦傾洩而下,立霧溪堰塞湖水位持續上漲,不只上游壩體派出怪手嚐試開挖引流,下游更密切監控水位。專家緊盯立霧溪水面變化,堰塞湖蓄水量則是175萬噸,只有馬太鞍溪堰塞湖的0.2%,過去一天,湖水水位緩慢上升0.2公尺。
紅色警戒範圍再縮小,民有部落1到3鄰180多人解除強制撤離,但富世村民樂社區可樂部落和北側農場發電廠,還是高風險地帶。富世村長張文盛:「富世村民樂這邊,它也是列紅色警戒,至於什麼時候撤,我們就是按照應變中心給的指示辦理。」
居民不敢鬆懈,太魯閣國家公園臉書更曝光堰塞湖形成原因,17日清晨不到5點,微地動儀器紀錄到持續18秒震動訊號,接著大理岩整片崩落,短短18秒形成天然壩體,7點工程人員發現水位異常飆升,下午一點宣布中橫指出不近晚間太魯閣全區封閉依法撤離,直到隔天凌晨2點半湖水漫出,從隧道溢流回河道,短短36小時與時間賽跑起動預防性撤離,這也是燕子口歷史上第三次相同地點出現堰塞湖,1951年大地震、1998年芭比絲颱風都曾發生,但這回危機都還沒解除。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更示警,只要再有豪雨、地震,隨時可能形成另一座堰塞湖。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地表已經裂開了,在什麼時間我們不清楚,但它一定會崩塌,是有幾個這種區域啦。」專家學者正盤點高風險崩塌區,就連太魯閣著名地標酋長岩也沒入湖底,錐麓古道部分路基受損,峽谷地貌將再度被大自然改寫。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