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 Logo
Sponsor Logo

Meta的歐洲政治廣告封鎖潮,敲響台灣媒體的平台依賴警鐘

從合規到過度封鎖:演算法的無差別掃蕩

Meta的自動化系統透過關鍵字判定內容,而非人工審核。凡涉及「醫療、氣候、經濟」等議題字眼,皆可能被誤判為政治宣傳。法國《La Croix》行銷主管表示:「我們的所有廣告活動瞬間被封鎖。Meta一直是低成本且轉換率高的主要流量來源。」[1]

更諷刺的是,許多媒體先前花數月取得Meta「社會議題認證」以符合法規,如今反成負擔——一旦禁令生效,這些認證帳號反而被自動排除。

大小媒體受創不一,小型媒體首當其衝

大型媒體如Bayard集團旗下的《La Croix》尚能上訴恢復部分廣告,但獨立刊物《XXI》及生態媒體《Vert》則被迫全線停擺。對小媒體而言,每次被封鎖就意味曝光減半、時間與收入雙失。其行銷主管形容:「一旦一則廣告被標註,整個帳號就癱瘓。」[2]

「平台依賴」的結構性風險

CJR記者Marine Doux指出,這次事件讓人想起2015年Facebook「全面轉向影片」的混亂:媒體追逐演算法紅利,卻在平台政策一變時付出代價。

Meta的決策雖僅限於付費廣告,但意涵深遠——當流量與能見度被單一平台掌控,今日的成功模式明天可能消失。即便如此,絕大多數媒體仍不敢離開Meta,因為TikTok、LinkedIn等替代平台尚難匹敵其規模與精準受眾。正如一位獨立新聞主管所言:「若祖克柏像馬斯克一樣失控,我們的觀眾將瞬間崩潰。」

媒體的應變與覺醒

這場危機也促使一些媒體重新思考宣傳策略。《Vert》團隊開始與理念相近的創作者合作,透過高互動內容建立自然流量。例如與法國創作者Le Tréma合作的短片觀看數達400萬次。他們認為:「與其付錢給Meta,不如投資給能激起互動的創作者。」

同時,《XXI》所屬的Indigo集團也整合旗下五個媒體的行銷資源,建立自有資料庫與讀者社群,減少對平台的依賴,並積極轉向Reddit等仍維持外鏈友善的社群。

對臺灣的啟示:重建與讀者的橋樑

這場歐洲危機其實是全球新聞業的縮影。當媒體將「閱聽眾接觸」外包給平台,實際上也放棄了對公共關係的主導權。

對臺灣新聞機構而言,這提醒了三個關鍵策略:

流量多元化:不可單靠Meta(Facebook)或Google新聞流,應同步發展電子報、Podcast、LINE群組等可以直接接觸使用者的自主通道。

建立直接付費關係:會員制或訂閱服務應成為核心,不再依附平台演算法。

跨媒體合作:小型媒體可共享行銷資源、技術與讀者資料庫,形成「新聞合作網絡」,對抗平台壟斷。

平台的雙面性與媒體的再獨立

科技平台對媒體始終扮演「Jekyll與Hyde」[3]的雙重角色:一方面提供觸及與收益,另一方面卻能一夜切斷。真正的媒體獨立,不僅是財務自主,更是能重建與受眾的直接關係。

正如作者所言:「獨立媒體唯一的解方,是彼此協作,尋找經濟與技術的替代方案;重建橋樑,連結讀者的信任。」

總結來說,Meta的廣告禁令不只是合規事件,更是一場對新聞產業結構的壓力測試。

它揭示:當演算法成為分配可見度的守門人,新聞機構若不重建自己的「閱聽眾通道」,終將被困在他人規則中。

臺灣新聞業若能趁此反思並提早布局多元平台與直連讀者策略,或許能在下一次平台風暴中,更從容地站穩腳步。

[1] 同註1

[2] 同註1

[3] 「Jekyll與Hyde」的雙重角色,出自英國小說《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故事中的傑基爾博士(Dr. Jekyll)是一位品行端正、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但他體內潛藏著另一個邪惡人格——海德先生(Mr. Hyde)。兩者代表人性中善與惡、理性與衝動的對立。

更新時間2025.11.03 11:07 臺北時間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