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堰塞湖潰壩警世錄》總集 災難過後全民反思 光復下一步中繼遷村難題 追花蓮避難所反成重災區 災前已知未修正? 檢視災防決策內幕 極端氣候下提高韌性

當越來越多堰塞湖紅色警訊,當極端氣候成為日常,防災不該只在應變,從地方到中央、全民更該反思,防災韌性得從平日落實,極端氣候衝擊的時代,思考"如何與土地共存",沒有人是局外人。

災後事發到現在一個月,雖然堰塞湖水位回到安全標準,政府也加強河道堤防等補強,但上游壩體地質仍不穩定,現場還留有八成土方,一旦再遇極端降雨,恐怕仍有風險,「這裡還能住人嗎?」成了災民心中共同疑問,他們的下一步該如何?政府思考安排住所時,部落文化脈絡和保存,都必須納入考量。

不知要撤離?不知逃去哪?

花蓮天災頻仍 還原事發每一步 學者早示警避難缺失

為何有民眾稱”不知情”、”來不及逃生”? 甚至光復有2個避難收容所,竟成重災區?事實上,學者已在災前示警,花蓮縣避難規劃疏失,災前地方政府卻修正不及。還原事件兩大關鍵,監測通報、避難疏散,環節有做、卻不夠,借鏡全台省思。

檢視台灣目前現存的三座堰塞湖,除了花蓮兩座,另一個是新竹的泰崗溪堰塞湖,目前,泰崗溪堰塞湖穩定溢流中,沒有保全對象,但極端天氣無常,台灣防災必須有新思維, 得提高氣候韌性,降低脆弱度、增強恢復力

更新時間 2025.10.23 21:12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