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前日本外交官馬場克樹派駐台灣後愛上台灣的風土民情,與台灣友人共組八得力樂團,推動台日交流。

日本前外交官籲正視戰爭記憶 呼喚曾關押澳洲集中營的台灣人

記者|劉燕美

二戰期間,數百位原本在南洋經商的台灣平民,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被荷蘭政府視為敵國人民,逮捕並送往澳洲集中營居留。其中1人在送往澳洲船上過世,11人則死於營中營內,其餘者則在1946年遣返台灣。儘管日本政府每年皆為戰歿軍人舉行慰靈祭,對象也包括台籍日本兵,但卻未曾為這群無辜牽連的台灣平民舉行紀念。

今年正逢戰後80年,旅居澳洲的日本藝術家金森發起「When You Call My Name」慰靈活動,結合藝術家與亡者配對創作,將其姓名融入藝術作品中。馬場克樹負責在台尋找12位藝術家,分別為12位在澳洲過世的平民創作專屬作品,他表示這是向亡者傳達「我們沒有忘記你的名字,沒有忘記你存在過這世界。」此次慰靈藝術作品預計共208件,將於2025年9月起陸續巡迴坎培拉、伯斯及紐西蘭奧克蘭展出。

出生於澳洲集中營的江秀蓮(左)與女兒林婉瑜(右),也獲邀為在澳洲過世的家人創作作品。

馬場克樹的外交工作背景橫跨中國、澳洲與台灣,直到2014年才得知外曾祖父曾任職台灣總督府,祖父則曾在南洋服役並被盟軍俘虜。他形容自己宛如被命運牽引至台灣、澳洲與南洋之間的歷史場域中,對於這場平民慰靈行動,他深感既是贖罪,也是與歷史的因緣相遇。

馬場克樹認為自己與台灣的因緣深遠,在央廣的日語節目「馬場克樹の『とっても台湾』(爸爸桑的「非常台灣」)」中,不時向全球放送台灣之美。

「人是會遺忘的動物,唯有記得戰爭的痛,才不會輕易走上戰爭之路。」馬場克樹說。他盼望透過此次跨國藝術行動,讓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重見天日,也為無名的台灣戰爭亡者,在努力通往和平的道路上留下印記。

「When You Call My Name」慰靈藝術活動也將同步於線上展覽:https://mayu.com.au/WhenYouCallMyName/

「When You Call My Name」慰靈藝術活動台灣區專頁:https://mayu.com.au/WhenYouCallMyName-arts/taiwan/

鏡新聞在二戰結束八十年的此刻,推出《煙硝下的回聲》系列紀實影片,呈現戰爭的痕跡與記憶,也是通往和解之路的備忘錄。8/31將播出第三集「呼喚」,記錄馬場克樹的慰靈藝術創作計畫,以及這位長居台灣的日本人如何看戰爭的記憶。

▍《煙硝下的回聲:呼喚》

▯ 首播時間 ➠ 𝟎𝟖.𝟑𝟏 星期日 𝟐𝟑:𝟑𝟎 ▯ 重播時間 ➠ 𝟎𝟗.𝟎𝟐 星期二 𝟏𝟓:𝟑𝟎

ච 另一種注目𝐌𝐢𝐫𝐫𝐨𝐫 𝐃𝐨𝐜 ච

◍ 每週六、日首播 ◍ 鏡新聞86台、MOD 508台、鏡新聞YouTube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本文為涉己新聞)

更新時間 2025.08.29 12:4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