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展覽去年在布拉格康帕現代藝術博物館創下3.4萬人次的觀展佳績,成為年度最成功的展覽之一。經過策展人精心挑選後展開全球巡迴,今年2月首度於倫敦亮相,而亞洲首站則選擇在台灣。展覽內容涵蓋了從20世紀初至今的多元作品,從捷克字體設計師對進口字型不足的反思與本土字型創作的挑戰,到1989年天鵝絨革命的手繪海報、布拉格地鐵與「Legible Prague」導引系統的誕生,以及世界級的書籍裝幀、童書插畫、電影與商業海報等。
開幕當天,榮獲2024年捷克音樂大獎Ceny Anděl「最佳爵士專輯」肯定的Alf Carlsson / Jiří Kotača Quartet樂團,以充滿爵士靈魂與歐洲風情的演出,為觀眾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

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Martina Rubešková在致詞時表示,捷克文化的面貌不僅來自音樂、文學與電影,平面設計同樣是民族身份的重要組成。她指出,捷克的設計史是一部與時代抗衡的故事,「在自由被壓抑的年代,設計是創意的出口,也是抵抗的象徵。」她也期待,台灣的年輕世代能從捷克的經驗中找到靈感與力量。
捷克中心臺北主任馬凱棠 (Markéta Lipold Záhumenská) 則強調,設計是培養國民美學素養的重要媒介,「從地鐵站的標誌到森林中的登山路徑指引,設計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她特別歡迎本展策展人之一Filip Blažek親臨台北,並指出這次展覽不僅提供觀賞的樂趣,更是一堂跨越國界的風格課,讓台灣學生能直接對話並學習世界級設計的脈絡與細節。
除了展覽本身,台灣觀眾還可在8月18日晚間七點、8月23日下午兩點,來到《識別》展覽觀賞紀錄片《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愛情故事 (Identity: A Czech Graphic Design Love Story)》。該片由捷克裔美國拍賣師Nicholas Lowry帶領觀眾走訪捷克多座城市,探索設計與國家記憶的深刻連結。該片曾於捷克Ji.hlava國際紀錄片影展獲獎,並在香港歐亞紀錄片週放映,是設計迷與文化研究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策展人Filip Blažek在談到策展理念時表示,《識別》計畫結合了展覽、影集、紀錄片與出版物,完整呈現捷克平面設計如何在不同時期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的挑戰,「我們希望這不只是回顧,而是一場啟發更多人關注設計力量的文化行動。」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也期待,觀眾能夠透過這檔展覽,認識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從而看見設計如何承載集體記憶,感受設計所帶來的力量與價值。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致詞時表示,捷克文化影響深遠,從卡夫卡文學到慕夏設計,從建築與水晶到隱形眼鏡、奈米纖維等發明,展現出跨越藝術與科學的創新精神。他也透露,故宮文物將於9月赴捷克展出,延續雙方長達20年的文化緣分,並強調設計是理解社會氛圍與時代精神的重要窗口。國立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則指出,臺博館在今年4月剛完成與捷克的偶戲文化交流,並合作展出獵人與漁業技術主題,深刻體會捷克文化的厚度與民族韌性。 他認為,《識別》展覽啟發台灣對平面設計文化的理解,也期待未來能在本地策劃更多同主題展覽,深化與捷克的文化連結。
這場被譽為「會說故事的設計展」將於8月19日起至10月12日 (每週一休館),上午十點至晚間六點,在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 02展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