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向「親愛愛樂」團提出採訪申請時,他們說的第一句話是:「請先來聽聽我們的音樂!」於是,那個星期天上午,我們一早抵達中油大樓的國光廳,看到孩子們從貨卡上搬下音響設備、測試燈光音控;不久,又有另一批孩子從竹東開著小巴趕到,東西放下就立刻上台排練。那是第一次,我們目睹一場音樂會從頭到尾都是孩子們自己完成,而這個明明需要外界支持的樂團,卻將門票收益全數捐給埔里基督教醫院。

他們是南投親愛部落的孩子,沒有優渥的家境與豐富的資源,有些甚至來自破碎家庭,從小連基本照顧與溫飽都成問題。十九年前,王子建與陳珮文兩位老師走進部落教書,從國小課後提琴班開始陪伴這些孩子,後來成立親愛愛樂弦樂團、創辦實驗學校,到如今這個近百人的大家庭,音樂與教育一步步翻轉了他們的命運。

「這樣的樂團,跟一般的社福團體有什麼不同?」
「樂團的孩子們一定得走音樂這條路嗎?」
「如果離開親愛愛樂,孩子們能在外面撐起自己的人生嗎?」
第二次預訪王子建老師時,我們帶著一連串的提問,想知道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們夫妻倆願意投注所有人生,只為幫孩子們有更多活在這世界上的能力與選擇。
說著說著,王子建竟然落淚了,他說常為自己的「自私」懺悔——因為這份自私,讓他干預了孩子們原本的人生軌跡。儘管我們後來才知道,他的「自私」原來是自私地希望每個人都選擇善良,自私地希望每個人都幫助兩個人,讓善良如漣漪般擴散出去。

這裡沒有戲劇化轉折。
儘管孩子們眼中,王子建與陳珮文是他們的「阿爸」「阿母」,但從我們的鏡頭看到他們也是人,會疲累、煩悶、生病,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繼續走下去。孩子們也從沒忘記來自原生家庭的無奈與創傷,這裡不美化困難,也不刻意挖掘生命的黑暗,他們只是學著與之共存,繼續往前。
就像一顆顆種子落在土壤裡,慢慢開出不一樣的花。孩子當中有人擁有絕對音感,有人善於譜寫旋律,在這裡,每一雙拉琴的手,也能搬運重物、蓋房、鋪路、焊接、刷油漆,展現生活自立的能力。而這些,從來都不是他們被愛的理由,因為他們跟你我一樣,本來就值得被愛。

這裡接納每一個來到的人,不問過去,不設條件。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追求外在的成功,而是給予每個人機會,長出屬於自己的完整模樣。於是,當我們完成了這部作品,心中只有一個期待,就是每個人能在那些不得已的縫隙裡,看見一抹微光,明白即使身處黑暗,距離希望並不遙遠。
《文藝賦格》節目製作《我親愛的你》系列,共兩章,從8/9起,連續兩週星期六晚間11:00在鏡新聞首播,內容記錄了親愛愛樂的日常與點滴,看看透過溫暖的音符如何幻化成陪伴的力量,邀請觀眾一同關心這段動人又真摯的故事。
播出資訊:
|文藝賦格《我親愛的你》
|Chapter 1 ➟ 8/9 (六) 23:00首播、8/13 (三) 15:30重播
|Chapter 2 ➟ 8/16 (六) 23:00首播、8/20 (三) 15:30重播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本文為涉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