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通識e學101】臺大醫院團隊揭示用藥安全與醫療新科技 翻轉疾病治療新局面

破解用藥迷思,建立正確觀念

用藥安全是維護健康的重要環節,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副教授江建勰醫師強調,用藥問題常來自於不敢吃藥、未規律服藥或自行服用過多藥物,導致腎功能受損的案例時有所聞。藥效的關鍵在於服藥時間,許多藥物有明確的飯前或飯後服用建議,以確保吸收效果或避免腸胃刺激。例如血糖藥多建議飯前服用,部分膽固醇用藥則建議空腹服用。若服藥後感到不適,應及時回診調整。

至於服藥方式,沈麗娟副院長強調,最保險的做法是配白開水服用,部分藥物甚至需要大量開水,以避免卡在食道造成刺激。特別注意葡萄柚汁會抑制藥物代謝酵素,導致藥品血中濃度升高;牛奶中的鈣質等成分則可能降低藥品吸收。若無把握,一律配白開水服用最為安全。

胃食道逆流的預防與控制

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消化道問題,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屏輝醫師指出,臺灣每四人就有一人受其威脅。飲食和生活習慣對胃食道逆流的預防與控制至關重要。應避免過油、過酸、過辣、過冰的食物及過多湯水飲料。飯後應避免劇烈運動,建議散步以維持直立姿態,有助於食物消化與下行。即使已有症狀或食道發炎,初期可藉由藥物控制發炎,之後則應盡量透過飲食與生活作息調整來長期控制,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除了用藥安全,臺大醫院在醫療新科技領域也取得顯著進展,為重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心室輔助器:末期心衰竭的續命之光

臺大醫院教授兼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虞希禹醫師表示,過去末期心衰竭患者常束手無策,但現在除了心臟移植,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已成為重要的救治選項。這種輔助器可植入患者體內,提供足夠血流供正常活動,讓患者得以在等待器官移植期間維持正常生活。隨著科技進步,輔助器的感染、血栓、心律不整風險不斷降低,未來有望減少對心臟移植的需求

腎臟移植:精準控制排斥,提升成功率

臺大新竹分院副院長蔡孟昆醫師指出,臺灣每年僅有數百例腎臟移植,但卻有高達八千名患者在等候。儘管如此,臺灣腎臟移植的成功率令人鼓舞,十年存活率約85%,二十年仍有近半數腎臟在使用中。

近期發展的「單一抗原抗體檢測」技術,可針對每位患者體內對捐贈器官的特異性抗體進行定性定量偵測,進而設計個人化的移植方案,有效降低排斥反應。

神波刀:改寫疾病治療疆界

「神波刀」(聚焦超音波手術刀),這項物理性治療技術正改寫多種疾病的治療方式。目前已應用於子宮肌瘤的消融治療,患者只需躺臥數小時,透過超音波精準消融腫瘤而不影響周邊組織,且無需住院,隔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醫師表示,神波刀目前也用在治療不自主顫抖。透過核磁共振(MRI)精準定位腦部特定神經基底核,利用聚焦超音波能量,在患者清醒狀態下進行治療,逐步調整能量直至顫抖改善。陳世杰醫師展望未來,聚焦超音波技術有望應用於癌症治療,透過能量使腫瘤細胞崩解,甚至暫時打開血腦屏障,讓藥物進入腦部治療失智症,並活化中風患者的神經,應用潛力巨大。

乳癌新療法:從困境到希望

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醫師指出,過去三十年乳癌治療已全面翻轉。研究證實乳癌早期即為全身性疾病,全身性治療至關重要。外科手術也從全乳切除進展到局部切除,未來甚至可能僅靠藥物治療而無需手術。腋下淋巴廓清術也演變為僅切除前哨淋巴結,大幅降低淋巴水腫的發生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黃俊升醫師特別提到「術前化療與標靶治療」的優勢:可縮小腫瘤,使原需切除乳房者得以保留乳房,原需廓清淋巴者僅需切除前哨淋巴。若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患者預後更佳,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細胞療法:為血液癌症點燃新希望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細胞治療科主任姚明醫師解釋,細胞療法是利用患者自身或他人的細胞來治療疾病,分為疾病治療與再生醫學兩大方向。再生醫學方面,軟骨細胞可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皮膚與角膜細胞也用於修復。

在疾病治療方面,細胞療法在血液科癌症領域已臻成熟,尤其針對血癌和淋巴癌。CAR-T細胞療法,透過基因改造患者自身的T細胞,使其能辨識並攻擊帶有CD19標記的癌細胞(B細胞淋巴癌或B細胞淋巴性血癌)。患者在接受低劑量化療清除淋巴後,回輸改造後的T細胞即可產生療效。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新型細胞治療臨床試驗,造福更多患者。

放射腫瘤醫學:精準「光」擊,智慧「質」療

放射腫瘤醫學發展迅速。光子治療的直線加速器已配備3D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等新功能,透過機頭旋轉實現更精準的劑量分布。電腦刀放射治療機器則能短時間內給予高能量放射線,達到類似手術的效果,並結合影像追蹤實現「邊影像邊治療」,尤其在呼吸移動的腫瘤(如肺癌、肝癌、胰臟癌)治療上更顯優勢。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巧琳醫師強調,質子放射治療能大幅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她也展望AI在放射腫瘤領域的應用,例如利用大數據預測更佳的治療計畫,進一步提升治療精準度與效果。

臺大醫院團隊的分享,不僅提升民眾對用藥安全的認知,也展示了醫療新科技在疾病診斷與治療上的巨大潛力,為患者帶來更精準、更個人化、更有效的治療選擇,譜寫生命的新篇章。

更新時間 2025.08.03 09:45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