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外國影集中,將社會底層的弱勢少年培養成職業殺手犯案,或是知名國片《艋舺》中,誘使不良少年加入幫派組織,種種青少年涉入社會案件早就在現實中真實上演。
這個月9號,台北市萬華區有被害人遭凌虐致死案,警方逮人畫面曝光,卻打上厚厚馬賽克,仔細看嫌犯身軀相當瘦小,原來他還只是未成年,但這些少年少女,到底是怎麼加入犯罪組織?
新北市警局少年隊隊長廖睿辰:「有未成年需要尋求保護的情況下來招募未成年人,第二個就是可能會提供經濟來源,最近也有發現有一些吸收少年的話,是安排他去參加格鬥或拳擊,可能目的是事後要吸收作為幫派的打手。」
成少共犯案件持續升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行法條及判刑,對於主導犯罪的成年人來說,達到的嚇阻效用並不高。實際翻開法律條文,不論是在兒少事件處理法,或是組織犯罪條例內,都有明確規定,成年人教唆、幫助、利用,或是招募未成年加入組織犯罪,都會加重其刑二分之一,但到底為何罰都罰不怕。
律師李育昇:「如果是指使青少年犯罪,他們本身的罪就是相對比較輕的罪,所以即便加重其刑到二分之一,這個罪責也不會很重,但是實務上要去認定說,到底是不是有一個犯罪集團來指揮青少年來犯罪,有時候認定上不太容易。」
律師也點出法條雖明定加重刑責,但實務操作及舉證困難,都讓有心人士認為找未成年犯案的「犯罪成本較低」,也容易讓青少年淪為犯案工具,更是法界與執法單位無法忽視的一大議題。
★《鏡新聞》提醒您:犯罪行為,請勿模仿。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