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RSF發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全球地圖變紅,新聞自由紅色區域擴大。(畫面來源:擷取自RSF官網)

媒體經濟風暴下的新聞自由危機:2025年RSF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分析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台灣若干媒體[1]在該報告出爐時亦有報導,不過大多著重在名次的改變,強調台灣在 2025 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名列第 24,比去年上升 3 名,穩居「亞太地區第二、東亞第一」,對於該報告所呈現出來的全球整體新聞自由的警訊,未曾深入著墨。本文補其不足之處。

經濟壓力成為主要威脅

在過去,威權主義、新聞審查與暴力壓制常被視為新聞自由的最大敵人。然而,2025 年的指數顯示,媒體經濟的脆弱化已躍升為當前最急迫的威脅。報告指出,在 180 個受評國家中,有多達 160 國的媒體組織正在經濟重壓下苦撐,甚至無法維持基本營運;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國家,已有媒體被迫停刊或關閉。

這場危機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由多種交織因素所致:數位廣告市場被科技巨頭壟斷、新聞平台依賴度過高、國際捐助資金萎縮、媒體所有權集中、以及公共媒體預算遭削減。這些現象導致媒體在財政上喪失獨立性,更易被政府、企業或財團操控其編輯方針與報導方向。

RSF 編輯總監 Anne Bocandé 表示:「當媒體缺乏穩定與透明的資金來源,就很難發揮其民主監督功能。新聞不能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也不能被廉價內容所取代。」[2]

台灣表現:自由尚存,結構性隱憂浮現

台灣在 2025 年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為第 24名,表面上仍屬於「良好」(satisfactory)等級,名次甚至比去年上升了3名,然而RSF 指出,台灣的新聞自由面臨「三大結構性挑戰」[3]:

媒體集中與政治依附問題:幾大新聞集團長年受特定政黨或財團影響,新聞報導常出現意識形態傾斜,公信力受損。

記者勞動條件惡化:長工時、低薪資與人力不足情況嚴重,記者難以進行深度調查,轉而依賴即時、廉價、感官化內容以爭取流量。

社群平台與假訊息壓力:平台演算法鼓勵標題殺人與片面資訊擴散,干擾公眾理解真實脈絡,也讓新聞價值被邊緣化。

此外,RSF 也警示台灣媒體仍過度依賴中國相關議題進行煽動式報導,加劇社會對立。與此同時,政府雖曾提出《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以規範平台責任,但該政策推動始終陷入停滯。

整體而言,台灣新聞自由的法律保障雖屬健全,新聞從業者也具有一定獨立性,但若媒體結構未能脫離政治與商業結構的控制,則自由將淪為形式,無法轉化為實質公共討論的力量。

全球地圖變紅:新聞自由紅色區域擴大

2025 年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超過一半人口——約 42.5 億人——生活在新聞自由處於「非常嚴重危機」的國家或地區,這些國家被標示為指數中的「紅色地帶」。與五年前相比,有 42 國被標示為紅色區域,數量較五年前的 21 國幾乎翻倍。顯示全球新聞自由環境迅速惡化。

在這些國家中,記者往往遭遇打壓、逮捕,甚至謀殺。例如巴勒斯坦,僅 2023 年 10 月以來,在以哈戰火下已有約 200 位記者在加薩地區喪生;中國與緬甸則分別有 123 與 59 位記者被關押;阿富汗在塔利班統治下更是對新聞自由全面封鎖。

亞洲其他地區如香港(第 140 名)則因《國安法》持續影響新聞從業者自由與報導空間,被歸類為新聞自由「極為危險」等級。與台灣形成鮮明對比,但也凸顯自由得來不易,且可能在政治變化下快速惡化。

美國與拉美:民主體制下的新聞困境

即便是民主制度穩健的美國,也未能倖免於媒體衰敗的浪潮。2025 年,RSF 將美國排名列為第 57,下降 2 位。近年美國出現大量地方媒體倒閉,新聞「沙漠」遍佈鄉村與偏遠地區。根據報告,自 2023 年以來已有逾 8000 名記者失業,這讓公民對地方政府缺乏監督,民主參與空間逐漸收窄。[4]

在拉丁美洲,情況同樣嚴峻。阿根廷在選後政治動盪中,媒體被迫自我審查或轉型為政治代言機構,新聞自由指數暴跌 21 位。秘魯、薩爾瓦多等國也連年下滑。尼加拉瓜則成為區域內新聞自由最差的國家,數百位記者流亡國外。[5]

根據RSF 分析指出,拉丁美洲 28 國中有 22 國在「媒體經濟」指標上下跌,加深整體民主壓力。

數位壟斷與平台霸權

除了傳統財務壓力,科技平台對新聞產業的影響更為深遠。RSF 報告指出,Google、Facebook 等科技巨頭掌控全球數位廣告市場,使得多數媒體無法透過網路獲得公平收入。2024 年,社群平台廣告收入高達 2,473 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 14%;但新聞機構獲得的分潤極其微薄,形成強者恆強的結構。

此外,平台演算法控制內容傳散,也削弱了獨立媒體被看見的機會。媒體必須迎合平台口味,調整標題與內容格式,甚至犧牲新聞價值來追求點擊率,長遠而言傷害報導品質與專業倫理。

RSF的「新聞新契約」:挽救媒體信任的全球行動

面對這場全球性危機,RSF 提出了一項名為《新聞新契約》(New Deal for Journalism)的倡議,呼籲國際社會攜手建立一套支持新聞業的長期政策結構。具體措施包括以下11項建議:

1.透過經濟法規保障媒體多元、2. 採行 JTI(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標準、3. 建立廣告商的民主責任原則、4. 規範數位平台為新聞守門人之責任、5. 對科技巨頭徵稅,用於支持優質新聞、6. 推動媒體股權與資金透明化、7. 提攜公共媒體維持獨立運作、8. 支援非營利新聞組織、9. 建立國際新聞支援機構、10. 鼓勵影響力投資與公益投資、11. 強化政策與制度基礎建設。

RSF 所提出的這 11 項建議,從經濟、法制、技術與制度等面向全面提出解方,希望構築一個健康、可信且多元的新聞生態,捍衛記者與公民的知情權。保障新聞作為公共財,建立穩定的公共補助制度。

深層問題:誰來執行?誰來買單?

RSF 的建議更多是對「理想世界媒體秩序」的描繪,但面對當今的政治分化、極右政權崛起、平台主導結構穩固、新聞商品化極速推進等現實,這些主張的實現幾乎沒有清晰的制度設計與路線圖。

而且,這份倡議也未正面回應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如果平台拒絕配合,誰來強制?

如果政府本身就是新聞自由破壞者,靠誰落實改革?

如果讀者對新聞失去信任,不願付費,那還剩什麼市場力量支持「優質新聞」?

RSF 提出的 11 項建議在價值理念上極具道德正當性,是對新聞自由價值的捍衛與前瞻性描繪,也是一種規範性的期待;但從實務角度來看,它更像是一份「希望清單」而非「行動計畫」。若無跨國協力機制、法律架構改革、平台與政府的強制義務設計、新聞消費習慣轉型等深層變革支撐,這些建議將淪為外交場合的呼籲詞、倡議會上的陳情稿,而非扭轉新聞業危機的實際工具。

新聞自由,不只是新聞界的事

2025 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對全球發出嚴峻的警訊。當新聞媒體無法在財務上自主,就無法真正做到內容上的獨立與誠實。經濟脆弱性不只是商業問題,而是深刻關乎民主能否運作的制度問題。

在這個假訊息氾濫、極端主義蔓延的年代,真正需要保護的,不只是記者的筆,而是社會的知情權。新聞自由從來不是新聞界的事,而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與權利。而對於如台灣這樣處在地緣風險與民主實驗交匯處的國家而言,媒體改革與政策引導更是刻不容緩。

[1] 例如中央社、換日線評論和《民報》等。

[2] https://world-media-group.com/rsf-world-press-freedom-index-2025-economic-fragility-a-leading-threat-to-press-freedom/?utm World Media Group 於 2025 年 5 月 2 日發布的文章,其中包含對 RSF 2025 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的深度報導。

[3] https://rsf.org/en/country/taiwan?utm

[4] https://rsf.org/en/rsf-world-press-freedom-index-2025-economic-fragility-leading-threat-press-freedom?utm

[5] 同前註。

更新時間 2025.07.22 14:3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