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德國媒體日前拍攝聯合執政協議文件,媒體的紀錄將成為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石。(路透社)

新聞的價值,在危機中更顯珍貴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她在信中指出,2024年全球有124名記者殉職,媒體在威權浪潮中遭受排擠與打壓;而來自讀者的支持,正是守住新聞自主的最後一道防線。

這封信,不只寫給英國人,也深深觸動在地新聞從業者的神經。台灣近年同樣見證媒體財務困境與假訊息氾濫,有線電視與傳統報業受到網路巨頭壓縮,而獨立調查與深度報導愈來愈依賴公益募資與非傳統資源。新聞要活下去,不只靠記者的努力,還需要來自社會的集體承諾——我們是否願意為可信的資訊付費?我們是否願意守護說真話的空間?

新聞不是免費的公共財,更不是演算法底下的附屬商品。當媒體問你「願不願意支持」,其實是在問:你希望什麼樣的社會能夠持續存在?

底下就是《衛報》總編輯Katharine Viner的信件全文中譯(由ChatGPT完成初稿,並經人工詳細比對其正確性):

「親愛的 XX,

今天是《衛報》首度出版的紀念日,時間回到1821年的今天。

自204年前那天在曼徹斯特推出第一期以來,我們從一份每週發行、僅服務英國數千人的報紙,成長為遍布全球的新聞機構,在世界各地設有新聞編輯室,擁有數千萬來自每個國家的固定讀者,並獲得超過140萬名讀者的財務支持。

在這兩個世紀中,《衛報》親眼見證了形塑現代生活的重大事件。我們見證了戰爭、科技與政治動盪如何改變世界,也看見了20世紀末的希望,如何轉變為21世紀的種種不確定。

在這段歷史中,新聞工作一直是一項複雜且昂貴的事業。而到了2025年,我們面對的挑戰,則是前所未有、難以想像的。

新聞業的經濟模式已被科技巨頭徹底顛覆,過去20年來,全球已有數千家報社關閉或大幅縮編。它們的缺席,讓社群媒體網絡與隨之而來的錯假訊息潮流填補了空白。

政治層面上,記者也承受愈來愈大的壓力。2024年,有124位記者在工作中遭到殺害;而唐納·川普則利用他的職位,懲罰不聽命於他、或批評其政策的媒體機構。像美國總統這樣的人物,以及全球各地的威權與獨裁領袖,正試圖透過排除與操控,壓制獨立媒體。我們絕不能讓他們得逞。

接下來幾週,我們會向全球讀者強調自由與獨立媒體的重要性與迫切需求。我們也誠摯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行列,希望能在這段期間內獲得5萬名讀者的支持,以鞏固《衛報》的未來獨立性。

如果您經濟許可,請考慮每月捐款5美元成為我們的定期支持者,或是單次捐款1美元起。無論金額大小,都是我們持續進行優質報導的力量來源。

👉 支持《衛報》

謝謝您的支持。

誠摯的,

Katharine Viner

《衛報》總編輯」

更新時間 2025.05.06 18:41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