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農家雜糧轉作有成 分享自動化管理心得
花蓮玉里的東風拾穗農場安排了DIY豆漿奶凍體驗,也安排參訪民品嘗搭配各式沾醬的國產蕎麥麵口感。東風拾穗農場總經理曾國旗的父執輩原來只是稻米自耕農,後來才響應政府政策,從有機質肥料生產出發,逐步聚焦把部分水稻農地轉種有機大豆,並發展從產到銷一貫化事業。
農業企業家曾國旗還特別展示自動化機械搬運設備,他表示,原本需要工作一整天才能完成的任務,有了自動化設備僅十分鐘就能搞定。農糧署署長胡忠一在參訪後,也感謝農友的貢獻,署長提到,農友響應大糧倉推動計畫後,尤其讓黃豆產量,增量迅速,對於提高台灣本來生產不足的雜糧方面,很有幫助。


雜糧耕種機械化完整產銷機制 有助青農返鄉
玉里的另一家農產行祺心鍵力農產行也端出一道道用蕎麥入味的料理以及創意點心來比拚。負責人謝銘鍵表示,這些好味道的背後,都是靠敏銳的揀選機制以及自動化器械,他更特別展示了無人機撒播設備,而農糧署署長胡忠一分享,過去水稻的機械化程度相當高,轉作雜糧後的機械研發也得跟上腳步,才能吸引年輕人回鄉。標榜有機栽種蕎麥的農家謝銘鍵也補充,自己能堅持農業,也跟長期支持的契作夥伴密切相關,他對於夥伴能夠堅持選購小農蕎麥非常感動。


台灣具備豆科植物栽種條件 進口替代指日可待
台東池上則有一輛專門推廣當地黃豆製品的小貨車,農會還會舉辦各種豆製品料理製作課程,目的都是為了鼓勵農民參與大糧倉計畫。胡忠一署長重申,希望農友在稻米能夠自給自足的情況之下,把剩餘出來的這些水稻的面積來轉作耗水量不高的旱作,而且豆科植物它本身的根瘤菌能有固氮的作用,還可以降低肥料的施用,另外水旱輪作,也可減少病蟲的發生並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


盡力完成農雜糧進口替代 愛自己也愛地球
胡署長表示,如果國內農友願意協助提高雜糧產能,必能降低國際農糧長時間運台過程的排碳量,也是一種愛護地球的表現。另外,如果消費者也願意多多選用國產雜糧,當然也能鼓舞農友加大栽種供給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