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台灣的機場守備部隊擋得住中國空降裝甲車嗎?
作者|鏡報
紀永添/軍事研究者
在今年的漢光演習中,松山機場的反空降操演受到不少矚目,因為已調往北部協防的海軍陸戰隊66旅,派出了約一個加強連的兵力,組成衛戍戰鬥隊,長期進駐松山機場,以加強防禦。在演習過程中,可以看到原來負責松山機場防衛的憲兵警衛中隊、海軍陸戰隊的衛戍戰鬥隊、與趕來增援的憲兵裝步239營,一起發動反擊,包圍殲滅敵方的傘兵或機降部隊。但在壯盛的軍容下,其實隱藏了不少問題。特別是近期國際媒體報導,駭客取得了俄羅斯方面的機密資料,顯示中國與俄羅斯已簽署一份合作協議,俄羅斯將為中國開發一套名為MECH 208的自動化空降作戰指揮與管理系統。同時還會提供一批相當數量的Il-78MK-90A空中加油機與Il-76MD運輸機,空降專用的BMD-4M、BTR-MDM裝甲車,2S25M自走反戰車砲,83T502-D偵察指揮車等系統。
解放軍持續研發傘兵專用裝甲車
中國採購這批軟、硬體裝備,無疑是要加強空降軍的作戰能力,特別是想空投裝甲車與自走砲,以強化傘降步兵的突襲與防護力。事實上,目前解放軍的傘兵部隊已擁有中國自製的ZBD-03步兵戰鬥車(IFV)。這款可隨傘兵一起空降的履帶式裝甲車,又被中國稱為傘兵戰車,配備了30公釐口徑的機砲,四聯裝的紅箭反裝甲飛彈與7.62公釐口徑的機槍。雖然考慮到空運與傘降的問題,嚴格限制車輛的尺寸大小與重量,但仍然可以塞進3名乘員與5名全副武裝的傘兵,車身的裝甲還能抵禦7.62公釐以下的小口徑武器。讓屬於輕步兵的傘兵部隊,在第一時間能獲得強大的火力支援、裝甲保護與地面機動力。由於ZBD-03依然保有濃濃的俄式風格,外界普遍認為ZBD-03的設計,參考了俄羅斯的BMD-2步兵戰鬥車,雖然在外型上已有顯著的不同。

而在ZBD-03量產服役後,中國並未停下研發傘兵專用裝甲車的腳步,因為除了可以用來攻擊台灣外,這種可以空運或空降的輕型裝甲車,還特別適合支援交通不便的高山或高原地區。中國與印度的多處爭議邊界,都位於這種高海拔的崎嶇地型,所以中國官方媒體曾多次報導,解放軍在高原地區測試新型的傘兵專用裝甲車。在此次的九三大閱兵中,所出現的空降突擊方隊,可以說展示了到目前為止的最新發展。解放軍一口氣推出三款新型裝甲車,包括步兵戰鬥車,迫榴砲車與裝甲運兵車,形成了一個共用底盤設計的族系,全部都可使用空投傘降的方式進入作戰地區。由於中國目前正在不斷生產運-20空中運輸機,空中運輸與空投能力將會逐步強化,解放軍未來可以空投的,已不只是輕步兵,而是一支輕型的機械化部隊,其威脅絕對不容小覷。
此次曝光的新型步兵戰鬥車,一改過去ZBD-03的俄式風格,外形變的更為洗鍊與成熟。在無人砲塔上,除了安裝新型的30公釐機砲,在砲塔兩側還有反裝甲飛彈,右側口徑較大的採2聯裝,左側口徑較小的則為4聯裝,射程與穿甲能力有所差異,用來攻擊不同性質的目標。比較特別是砲塔四個角上,都有小型雷達天線,在砲塔頂部也有4枚反制彈藥,組成了主動式防禦系統(APS),在偵測到反裝甲武器逼近時,可以自動發射反制彈藥,將威脅擊落。整體來說,這款可以空降的新型步兵戰鬥車,與ZBD-03相比,火力與防護力都已大幅提升。另外一款迫榴砲車,採用了更先進的封閉式砲塔設計,雖然沒有主動式防禦系統,但相較於傳統的裝甲迫砲車,多半將迫砲安裝在車廂中,射擊時必需先打開車頂與車尾門,封閉式砲塔的安全性要好很多。

至於沒有砲塔的裝甲運兵車,則配備一挺機槍與反裝甲飛彈做為自衛武器,主動式防禦系統的四面小型雷達,安裝在車身的四個角上,反制彈藥位於車身上方的中段位置,主要用於運送武裝傘兵,提供基礎的裝甲防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展出的這三款裝甲車,從中國媒體過去的報導中可以發現,解放軍還同時發展了裝甲救濟車,可以在戰場上拖救故障或出現戰損的裝甲車輛,並具備一定的戰場維修能力。此外還有物資搜集車,配備了一具小型起重吊臂,因為傘兵在空降時一併投放的物資,很可能散布在四處,物資搜集車可以將這些物資,快速搜集起來,供作戰使用。再加上之前解放軍也曾經發表的輪型裝甲車,中國的空降軍已擁有不少的裝甲載具。除了能在第一時間隨著傘兵發動突襲,也很有可能在空降後,以補給物資的方式持續空投增援。
或許有人會質疑,中國既然已發展出如此多款的傘兵專用裝甲車,又何必再向俄羅斯採購?不過自製與外購並行的模式,頗符合過去中國「兩條腿走路」的發展策略,比如在研發殲-20匿蹤戰機時,也向俄羅斯採購了一批Su-35戰機。此次中國想取得的BMD-4M,是BMD傘兵裝甲車的最新改良型,這一系列的步兵戰鬥車遠在1970年代就開始服役,第一代的BMD-1是由大名鼎鼎的BMP-1改良而來,便宜耐用的BMP-1在冷戰中生產超過4萬輛。BMD-1簡化了部份結構與設計,以減輕重量,符合傘降的需求,量產後在蘇聯與共產國家的傘兵部隊大量服役。隨後推出的BMD-2與BMD-3不斷進行改良,在蘇聯解體後,改由俄羅斯承接,推出了最新一代的BMD-4,在少量服役以後,又在BMD-4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改良,就是BMD-4M步兵戰鬥車。

中國想學俄羅斯傘兵的獨門絕技
目前BMD-4與BMD-4M都在俄羅斯的傘兵部隊中服役,最大特徵是在30公釐機砲外,還擁有一門100公釐口徑的戰車砲與4枚反裝甲飛彈,火力驚人。而改良後的BMD-4M,主要更換了動力系統,並強化裝甲防護力,還採用全新的射控系統,讓100公釐口徑戰車砲的接戰速度更快、命中率更高。由BMD-4M的車體還進一步發展出BTR-MDM裝甲運兵車,除了3名乘員外,還能運送12名全副武裝的傘兵。2S25M驅逐戰車則是在BMD-4M車體上,安裝了一門125公釐的反戰車砲,用來反制敵方的主力戰車。這三款裝甲車輛都可以由Il-76MD運輸機運送,並使用無平台式的PBS-955車輛傘降系統,連人帶車一起空投,這算是俄羅斯傘兵的獨門絕技,讓裝甲車在落地後,能立刻投入作戰。中國會採購這些裝備,很可能是想要學習這項技術。


面對中國積極發展各種可空降的裝甲車,台灣的機場防衛能力已明顯不足。就以松山機場為例,原本屬於空軍的基地警衛營,在轉為憲兵警衛中隊以後,人力大幅削減已不是新聞。使用的V-150輪型裝甲車,是裝甲憲兵營與陸軍單位,換裝雲豹輪型裝甲車後,淘汰下來的老舊裝備,妥善率堪慮,防護力不足。武器只有一挺12.7公釐口徑機槍,要如何面對中國傘兵戰車的30公釐口徑機砲、未來俄羅斯BMD-4M的100公釐口徑戰車砲、2S25M的125公釐反戰車砲?而調來加強防務的海軍陸戰隊同樣缺乏重武器,只有毫無防護的悍馬車,車上的20公釐口徑機砲或40公釐口徑榴彈機槍,火力也不足,射手就直接站在悍馬車上操作武器,連個防護鋼板都沒有。如果解放軍成功在松山機場空投裝甲車,那國軍的守備部隊將居於絕對劣勢,毫無反手餘地。

M60A3可考慮撥交機場守備部隊
火力與防護力都不足的憲兵警衛中隊與海軍陸戰隊衛戍戰鬥隊,唯一的指望是趕來支援的憲兵裝步239營。該單位已換裝雲豹輪型裝甲車,其中CM-34步兵戰鬥車,配備30公釐機砲,裝甲也足以抵禦小口徑武器,但面對100公釐口徑戰車砲與125公釐反戰車砲,依然處於下風。憲兵裝步239營還是台北市區內裡唯一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很可能有其他重要任務。解放軍也一定會發動空襲,以牽制守軍,憲兵裝步239營是否真能趕到松山機場,不無疑問。而且中國發動空降突襲時,我方很可能還來不及進行後備動員,空軍的後備警衛營尚未編成,無法仰賴後備部隊支援。反觀在桃園國際機場的反空降演習中,陸軍的機步269旅就派遣了CM-11主力戰車、CM-34雲豹步兵戰鬥車與CM-22迫砲車,進駐到機場周邊,火力與防護力都更勝任這個任務。

或許有人會認為,面對敵方傘兵的輕型裝甲車,守軍只要擁有數量充足的反裝甲火箭或飛彈,就能輕易反制。但先撇開國軍所採購的反裝甲火箭與飛彈的數量夠不夠,有沒有真正配發到基層部隊的問題。在中國九三大閱兵中展出的空降突擊方陣,有2款裝甲車已經安裝主動防禦系統,這對攔截反裝甲火箭或飛彈,特別有效,未來中國安裝這種系統的裝甲車只會越來越多。就算國軍的守備部隊能人手一具紅隼反裝甲火箭,也不一定能摧毀解放軍的裝甲車。然而現在主動防禦系統的弱點,在於攔截高速動能彈的成功率較低,也就是由戰車砲所發射的脫殼翼穩穿甲彈,擊殺的機率很高。台灣採購的M1A2T主力戰車已返國服役,大批舊型的M60A3 TTS與CM-11正面臨升級或退役的選擇,或許撥交部份給機場守備部隊,當活動砲塔,也是一個考慮方向。
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首都基輔沒有淪陷,在於成功守住安托諾夫機場。俄羅斯傘兵在第一時間就突襲了這個機場,由於機場本身的警衛部隊人數不足,戰力又薄弱,很快就被俄羅斯傘兵佔領。但烏克蘭立刻發現,如果失去這個機場,俄軍將能利用空運,直接進入基輔,因此派遣機械化部隊嘗試奪回機場,幸運的是烏克蘭國民警衛隊有一個旅,剛好就在機場附近,很快加入反擊攻勢,逼退了俄羅斯傘兵。台灣的松山場機就位於台北市區內,重要性如同安托諾夫機場,如果被解放軍佔領,台北市將很難守住,這也是軍方派遣海軍陸戰隊增援的原因。但只有人,沒有足夠的裝備也沒用,而且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松山機場,全台灣各地的空軍基地或民用機場都有一樣的問題。憲兵警衛中隊或警方不足以防禦這些戰略要地,國軍必需儘快思考如何化解危機。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紀永添專欄:紐澳軍團重出江湖 能補強第一島鏈的弱點嗎?
紀永添專欄:台灣的戰略反擊規劃—兼談長程自殺式無人機
陳嘉宏專欄:真正在「裝瞎」的是傅崐萁夫妻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