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米其林2025/星星太遙遠?韓國「藍絲帶評鑑」20年更接地氣

作者|鏡報

《台灣米其林指南2025》剛公布完畢,一如往常掀起短暫的熱烈討論。但對多數民眾來說,這份名單仍只是「看看就好」,因為上榜的星級餐廳,往往價格高昂、距離遙遠,甚至與日常飲食習慣脫節。對一般人而言,真正好吃的,往往還是自己平常最愛的巷口牛肉麵、滷肉飯或豆漿早餐店。這也引出一個疑問:台灣是否需要一種更接地氣的美食評鑑?

在亞洲,大規模美食評鑑不只有米其林。韓國從2005年起,每年推出的「藍絲帶評鑑」(Blue Ribbon Survey),就是另一種模式。與米其林最大的差異,早期是同時結合民眾投票與專業審核,直到2019年時,完全以大眾評鑑為主。

「藍絲帶評鑑」以絲帶數量代表店家表現,3條絲帶是最值得專程造訪的。
「藍絲帶評鑑」以絲帶數量代表店家表現,3條絲帶是最值得專程造訪的。

藍絲帶會透過公開調查,蒐集大量食客的意見,最後依表現給餐廳1到3條藍絲帶:1條代表值得一試,2條象徵品質穩定,3條是該地區最推薦的店家。

這種方式讓榜單不只收錄高級餐廳,也涵蓋街邊小吃、咖啡館與甜點店。對韓國人來說,藍絲帶比起米其林,更像是「自己人的飲食指南」。

台灣近幾年也開始出現在地評鑑。例如《聯合報》舉辦的500系列,就針對庶民小吃、餐廳料理、甜點做出榜單。這些名單由名人與餐飲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團審核,有美食專家的觀點,但也有網紅很純粹的個人喜好,公信力自然會被拿來討論。

最大癥結還是缺少大規模的數據,或是民眾投票機制,因此對一般食客而言,這些名單與日常口味仍會有落差。

但無論米其林、藍絲帶,還是500系列,要長期經營美食評鑑不容易,因為非常「燒錢」。從每次米其林頒獎典禮上,要唱名一拖拉庫的「乾爹」贊助商,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韓國藍絲帶能夠走過20年,關鍵在於它逐步累積信任,並與在地飲食文化緊密結合,讓韓國人覺得這份指南屬於自己,而不是外國品牌的輸入。

不可否認,米其林讓台灣許多餐廳、小吃店走上國際舞台,但若要真正貼近大眾的生活需求,會需要更多元、接地氣的評鑑。像500系列已經是一個開始,如果未來能納入更多民眾參與,或許有機會打造出屬於台灣的藍絲帶。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米其林2025/新北新竹掛零摘星!「好嶼」橫掃3大獎、主廚台上狂抖爆哭
米其林2025/「盈科」躍升二星!主廚打造只有台灣才吃得到的日料
米其林2025/高雄「方蒔」勇奪新進一星和服務大獎!夫妻檔成雙料贏家
更新時間 2025.08.21 09: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