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告別理性對話!AI短影音用「青蛙」「喪屍」符號化 挑起罷免仇恨

作者|鏡報

秒數極短、由AI生成的「迷你短影音」,逐漸成為影響輿論的新利器 。數位素養實驗室(FactLink)近日公布罷免運動期間的相關研究,顯示為影響罷免投票,大量AI迷你短影音透過七種資訊操弄手法,以強烈的視覺符號取代敘事,對特定政治人物與民眾進行攻擊。這些影片最主要的攻擊目標為政治人物、民進黨及支持罷免的民眾(被稱為青鳥或青蛙),內容多為指責道德、暗示貪腐,或嘲諷支持者為盲從的工具 。

FactLink研究團隊將這些攻擊手法歸納為七大類,包括「醜化」「宣傳」「質疑」「嘲笑」「抹黑」「虛構嘲諷」「煽動對立」與「憤怒」,其中以「虛構嘲諷」(34.7%)占比最高,其次為「宣傳」(19.2%)和「醜化」(13.7%) 。

翻攝自數位素養實驗室
翻攝自數位素養實驗室

這些影片的核心策略是「符號登場,故事退位」 。創作者利用AI生成讓人印象深刻的視覺符號,來傳遞簡化的偏見訊息 。例如,將支持罷免的民眾視覺化為醜惡的青蛙、具威脅性的喪屍,或被操控的青鳥 。其中「青蛙」的符號,更是源於中國小粉紅對台灣人「井底之蛙」的貶稱 。

政治人物也成為被符號化的對象。總統賴清德被描繪成吐舌的青蛙臉,以呼應其負面形象 ;柯建銘被比喻為綠色哥布林 ;而曹興誠則因年初的緋聞,在AI影像中被「脫光」嘲諷 。

除了創造符號,這些影片也擅長緊扣時事並加以扭曲 。例如丹娜絲風災後,總統一句「自己也要學著爬」屋頂的言論,被AI創作成大量老人爬屋頂的愁苦畫面 。甚至進一步虛構出「老人在屋頂愁眉苦臉,青鳥、黑熊、青蛙歡樂在宣傳車而過」的不存在場景,將罷免團體「不救災」的指控視覺化,跨越真實的界線 。

數位素養實驗室完整報告:https://www.factlink.tw/p/recall-election-ai-short-video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揭秘罷免輿論戰:Reels成政治戰場?「迷你短影音」如何病毒式席捲台灣
罷免空戰驚見AI新招!研究揭中國工具秒產短影音、跨帳號洗版
「一看就假」的AI影片更危險?專家揭示認知作戰新挑戰
更新時間 2025.08.16 21:3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