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2025國際人權電影節雙開幕片 《藍色亞馬遜》《約見波布》引領人權對話

作者|鏡報

台灣國際人權電影節主影展將於9月19日至10月12日,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及高雄喜樂時代高雄總圖店盛大舉行。雙開幕片包括今年柏林影展銀熊獎與評審團大獎得主《藍色亞馬遜》(The Blue Trail),以及柬埔寨大師潘禮德執導、與台灣合製的《約見波布》(Meeting with Pol Pot),邀請觀眾一同思索環境與人類共存的議題。

今年電影節以「地球在說話,你聽見了嗎?」為主題,首度規劃「環境人權」單元,聚焦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交互影響;同時搭配「人權廣角鏡」單元,精選14部國際話題影片,涵蓋紀錄片與劇情片,呈現當代人權多重面貌。

「環境人權」單元精選5部作品,涵蓋亞馬遜、格陵蘭及台灣高山與洪水後的城市廢墟,呈現極端氣候下的生命掙扎與省思。其中,《藍色亞馬遜》由丹妮絲溫柏格與羅德里哥桑托羅主演,描述77歲的德蕾莎被迫入住養老院後,首度搭機穿越亞馬遜雨林的自由之旅;《格陵蘭雪女》探討自然與內心的神秘連結;《他馬的火燒了地球》以多視角呈現野火對生態的摧毀;台灣作品《高山遊民》記錄登山者與山難救援體系的互動;動畫《喵的奇幻漂流》描述洪水後黑貓的冒險,強調合作與共生意涵。

「人權廣角鏡」單元則涵蓋9部國際佳作,從個人經驗出發,揭示政治暴力、社會壓迫與歷史記憶。其中,《約見波布》透過女記者視角,交織檔案與黏土動畫,揭露高棉屠殺的集體記憶;《看不見的國家》聚焦蔡英文前總統,呈現台灣在國際局勢下的民主挑戰;《學校的牆不見了》記錄烏克蘭學校在戰火中持續教學;《黑箱日記》揭示日本#MeToo運動象徵人物伊藤詩織的真實事件;《民主,練習中》追蹤太陽花運動青年返鄉參選的政治旅程;《我依然在此》探討巴西家庭與國家創傷;《一部未完成的電影》以偽紀錄片方式反思疫情期間言論噤聲與集體記憶。

動畫片《喀布爾之燕》與閉幕片《席瑪之歌》則聚焦阿富汗社會變遷下的女性與少女生命,展現幽微而動人的人性光芒與希望。

此外,電影節延續「聚落串聯」活動,邀請全台學校、人權團體、展演空間與特色店家參與放映,將人權理念播撒至各地。相關放映場次、索票辦法及活動資訊,請參考台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官方網站及社群平台。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葉天倫策展「人權電影節」徵件60萬獎金開跑 主打環境人權:地球在說話
獨家/貼心老公!許瑋甯做完月子 邱澤月底出發威尼斯影展
全亞洲獨家陣容!杜達美率洛杉磯愛樂來台 250人大陣容震撼詮釋《馬勒2》
更新時間 2025.08.16 18:3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