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硬扣厭女台派的帽子 進步的道路要越走越寬
作者|鏡報
孤獨散步者的夢想/教育工作者
近來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評論時提及盧秀燕勘災時的妝容,及其使用的化粧品價格,而遭到同黨性平部「我們不要厭女的台派」的批評。
「厭女」是因對「整體女性」的成見,而非對個別女性的歧視
坦白說,這種黨內互打、茶壺裏的風暴本沒什麼好談。但從文化與道德而言,卻值得深入討論,那就是何謂「厭女」?對單一女性的評論,就算「厭女」嗎?
談到這個議題,不得不談到兩個政治人物,一個是蔡啟芳,另一個是柯文哲。當年陳文茜曾說乳房是女性的社交工具,蔡啟芳打蛇隨棍上,說想和陳「社交」一番。至於柯文哲關於女性的驚世名言更多,如「女性超過三十不結婚,就像殘障停車位」、「台灣女性不化妝就上街嚇人」……。
按民進黨性平部的標準,蔡與柯都是不要的「厭女台派」。但蔡雖粗魯不文,卻是順他人的語句脈絡而來。雖能說他不屑陳文茜,但加上「厭女」的標籤就一定恰當?而柯文哲更可以振振有辭,說自己重用許多女性,所以並不厭女。
所以厭女與否,並不能單獨取決於對個別女性的評價。真正的厭女是建立在對「整體女性」的成見、偏見甚至歧視之上,例如「女人就是………」,並將之運用到對個別女性的看待之上,例如「因為女人都……,所以她就是……」。
任何貼標籤、扣帽子的行為都不對
從這個角度看王義川對盧秀燕的評論,其用意本在批評盧勘災不用心,隱含奢侈、不知民間疾苦的意味。但因為歪樓到盧的妝容外表,而意外流露出對女性的成見(女人就是愛美,所以用這麼貴的東西),自然得承受反作用力的回擊。
但民進黨性平部的回應,卻不禁人覺得犯了和「厭女」一樣的錯誤,只是界定的對象是「台派」;「台派」就是……(「進步」的,不「厭女」的……),只要不符合上述定義的,就不是台派。
照理說,革命或進步的道路不是該越走越寬、越包容?但上述類似「找戰犯」的作法,卻很像是共產黨以路線爭執為名,而進行權力鬥爭之實。就像當年西班牙內戰,一群充滿理想的文人因共產黨支持反法西斯,紛紛投入共產黨陣營參與內戰,結果卻看到號稱進步陣營內部更為封建、更法西斯的真相。
貼標籤的錯誤來自於對「整體性」的幻想
但無論對女性、台派、進步……各種群體有這種錯誤,其實來自對「整體性」(totality)的幻想。認為這個群體完全志同道合,內部高度同質性、沒有任何「雜質」。但整體性一開始來自古希臘人的簡單觀察,把青蛙剖成許多部份後再拼回去,牠不像桌子可以完好如初,因而得出「整體大於部份總和」的結論。而且以生命而言,整體是由許多異質部份分工合作而形成的。
但由於必須抽離實質,才能進行抽象思惟。身體的異質部份被整合在「身體」的同一標籤下,個別不同的人最終成了一群貼著相同標籤的「人」,其中沒有任何差異。所以我們才能想像一個完全沒有差異、矛盾與衝突的社會。但事實上存在的,卻是一個每天都能看到矛盾與衝突的社會,差別只在事件的大小與影響的深遠與否。
破除標籤後的解放與自由
了解這種錯誤的整體觀後才能知道,女性主義要為女性爭取的,最根本的就是打破這種關於女性的迷思。在沒有「女人就是(該)怎樣……」的偏見後,除了個別女性得到自由外,接下來破除的就是「男人就是(該)怎樣……」、「台派就是(該)怎樣……」的各種標籤迷思。所有對人的評價必須回歸到實際接觸的個人,而不是只把腦海裏的既定形像與標籤套用到活生生的人身上。
只有到這個時候,人才不是活在各種標籤的迷思下,才能真正「做自己」;才有真正的「解放」與「自由」,也才是以「台灣」之名所要實現的真正理想。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鄭任汶專欄:不要厭女 更不要呲牙裂嘴的論政
王義川粉底液事件始末一次看!性平部「不要厭女台派」變輿論炸彈…李晏榕遭轟下台
王義川首回應「粉底液事件」認虛心受教 綠性平部:性平路上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