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三接一期招標案於2019年10月決標,此案當時即有廠商提出質疑涉及違法,而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開諮詢會議,會議記錄顯示,此案招標歷程中多次重大更動、廢標、回復招標狀態,以及異常冗長的開標至決標期間。這些跡象在專家眼中,正是「量身訂做、內部配合」的典型特徵。
爆料人指出,中油三接一期是先開價格標再開技術標,這已違反國際慣例,當時中油在第一與第三次招標時,採取不分段開標並在開標時即宣布所有投標廠商標價。按照國際工程採購慣例,應先審查資格與技術標,再開價格標,以避免價格資訊外洩後回頭操縱技術評分才是正辦。而反向操作,等於讓評選委員在知悉各家報價後,有充分時間調整技術分數,使得高價者也能逆轉勝出的怪現象。
爆料人指出,中油三接一期採「最有利標」決標,其中報價僅20%權重,遠低於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一般建議的50%,且此案評選項目繁複,技術性評分空間極大,評分項目包括技術能力、施工計畫、實績經驗、回饋配合度、簡報與答詢及僅占20%的報價,業界人士指出,技術分是最容易被操作的領域,委員可在合法框架中自行調整給分,讓特定得標者即便報價高且在有劣勢下仍可勝出。
知情人士指出,此案的關鍵異常點在於從2018年6月8日開標到10月26日決標,過程長達141天,其間因環評與文件更正等因素,中油辦理過程多次延長、保留決標,爆料者指出,真正問題不在於行政流程,而在於這段期間,讓廠商先知價格再寫劇本,有心人士也可以有間進行運作。
爆料者指出,由於標價已公開,評選委員得以在 4 個半月中反覆調整技術評分,形成「逆向工程」,最後可統一劇本進行內部協調,而業主中油代表具關鍵主導權,評委可藉此塑造最終「合法逆轉」價格劣勢的技術分布局,讓競爭者無力申訴,報價較低廠商的廠商因此無法得標,引發中油為特定廠商護航的爭議。
中油三接一期採最有利標制度,價低者未得標,外觀正常,但業者有人認為,涉及將公平競爭制原則架空,真正有能力、價格更合理的廠商在面對特定甚至內定的廠商也難以得標,隨著三接2期預算灌水案已由檢調介入,檢調應同步調查三接一期,釐清真相、打擊不法。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