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即將開幕的「2025台灣醫學週」,台大醫院今日發表與廣達電腦、台大資工所共同開發的「NTU OpVerse元宇宙手術輔助系統」,透過延展實境(XR)技術,為病患打造即時的「數位雙胞胎」。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以臨床試驗證實,OpVerse應用於單孔胸腔鏡手術,可縮短約14分鐘的手術時間,並大幅降低術前定位的輻射暴露。
陳晉興表示,這套系統的核心目標,就是提升外科醫師的經驗值和手術安全性,「如何讓一位醫師的第一台刀,開起來像他的第兩萬台刀?」。他解釋,系統能在10分鐘內將病患的電腦斷層(CT)影像,生成一個可互動的3D虛擬器官,並透過XR頭盔,將此「數位雙胞胎」精準疊加在手術台上的病患身上。
陳晉興形容,這就像是為外科醫師配備了「導航模式」,「未來好像開車一樣,你會遇到哪些血管、哪些支氣管,就會一清二楚。」醫師不僅能在術前規劃最佳手術路徑,術中更能透過穿戴XR頭盔,即時「透視」人體,並接收到系統的危險警示,避開高風險區域。
台大醫院今年也在臨床試驗中,驗證OpVerse成效。陳晉興分享,針對80名單孔胸腔鏡手術病患,使用OpVerse系統輔助選擇傷口位置,能縮短13~14分鐘的手術時間;此外,針對20名肺結節定位的試驗則證實,系統能有效引導醫師精準下針,平均誤差小於1公分,同時大幅減少傳統定位方法中,醫病雙方需反覆承受的輻射劑量。
除了在胸腔外科的成功應用,OpVerse系統目前也已拓展至骨科的骨盆腔腫瘤手術、影像科的膽囊引流術等,更進一步延伸至公共衛生防治領域。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數位雙胞胎」也能應用於精準防疫,結合有限的實體數據與AI模擬的虛擬數據,快速建立完整的分析模型。
陳秀熙表示,決策者只需要輸入確診者的循環數閾值(Ct)、疫苗接種狀態等變數,系統便能透過互動式圖表和AI對話助手,即時計算出需要回溯追蹤或隔離的天數。陳秀熙表示,未來技術也能用以解決癌症篩檢中的「過度診斷」問題,讓公共衛生策略從過去的群體經驗法則,進化為數據驅動的個人化精準決策。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