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joux 7750 的誕生與存續,是瑞士製錶業從石英危機中復興的關鍵故事。這枚機芯於 1973 年正式問世,由年僅 24 歲的 Edmond Capt設計,他當時任職於 Valjoux SA,一家起源自 1901 年 Reymond Frères SA 的家族機芯工坊。該廠於 1929 年改名為 Valjoux SA,而「Valjoux」則是Vallée de Joux(汝山谷)的縮寫。Valjoux SA因生產 Cal. 22、23、72 等導柱輪計時碼錶機芯聞名,後於 1944 年併入 Ebauches SA(瑞士機芯製造聯合組織)旗下,1983 年隨企業整併歸入 ETA機芯產業體系。
1969年SEIKO發表了全球首枚石英腕錶ASTRON,引爆了所謂的「石英革命」。而有趣的是,當年也正是自動計時碼錶機芯競賽鳴槍起跑的一年。東洋宿敵SEIKO搶先發表了具備導柱輪與垂直離合器的Cal.6139,令瑞士人倍感壓力。而Dubois-Dépraz、Büren、Breitling和Heuer所組成的「Project 99」聯盟則發布了Calibre 11,一款以Büren微型自動盤機芯為基礎,搭配Dubois-Dépraz計時碼錶模組的複合式計時碼錶機芯。ZENITH則憑藉著1950年末期收購Martel Watch Co.的技術資源,開發了具備5Hz高振頻的3019 PHC自動計時碼錶機芯,也就是之後聞名錶壇的「El Primero」。
Valjoux當時最暢銷的計時碼錶機芯為手上鍊的Valjoux 7733(源自於Venus 188),性能穩定且價格合宜,但僅能手上鍊是其最大硬傷。Valjoux為了扭轉劣勢,特別挖角了當時年僅24歲的製錶師兼工程師Edmond Capt,擔任新款自動上鍊計時碼錶機芯的開發者。
此君何許人也,竟能堪此大任?1946年出生於Le Brassus(對!就是AP總部所在地),Capt畢業後隨即進入勞力士工作,但出於對故鄉汝山谷的熱愛,他一年後就應Valjoux邀請,加入代號「7750」新機芯的開發計劃。7750於1970年開始研發,Valjoux開出的條件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研發出一枚自動上鍊、日期與星期可以快調,結構簡單、單價合宜,更適合大量生產的計時碼錶機芯。
為了達到目標,Capt以7733的架構為基礎,並重新設計了前者的凸輪與槓桿(Cam & Lever)機構,而不使用精緻但費工費時的導柱輪(Column Wheel)。Capt同時重新設計了自動上鍊系統,採用棘輪式單向上鍊(Pawl Winding System),並搭配更重的自動盤,空轉時的「狂甩感」亦是7750的「個性」證明。然後除了基板外,大部分的零件都以沖壓方式製造,彈簧也是便宜的鋼線彈簧,部分推桿甚至還使用了Delrin工程塑膠零件,寶石數也僅有17石。7750的直徑 30 毫米,7.9 毫米的厚度則是導因於其三明治多層結構,雖然會影響到配戴舒適性,但在日後反而讓它更易於附加功能。振頻4Hz與42小時動力儲存在當時則算是均標。
而為了加快開發速度,Capt還導入了電腦輔助設計(CAD),這在當時的瑞士錶壇可說是劃時代的創舉!1973年Valjoux 7750正式上市,價格合理交貨迅速,短時間內就創下高達10萬枚的銷售佳績,讓Valjoux又拿回計時碼錶機芯的領導地位,直到.....
石英風暴的衝擊力在1975年達到最高峰!不僅是一般石英機芯,SEIKO發表的 0634-5000石英計時碼錶雖為液晶顯示,但便宜精準且讀時直覺,讓機械計時碼錶的工具價值瞬間歸零。1975年ZENITH高層命令製錶師Charles Vermot將El Primero 相關生產設備與文件全數銷毀,但Vermot私下抗命將數百件治具與全套技術資料藏在廠房閣樓,並逐一註記,造就了之後的品牌復興。
而無獨有偶的,Valjoux也命令Edmond Capt「賜死」7750,但Capt也如同Vermot般陽奉陰違,將7750的相關圖紙與設備偷藏在某個「安全」的地方,直到1983年機械錶工藝復興。1985年ETA收購了Valjoux,而在1978年跳槽到Frédéric Piguet擔任技術總監的Edmond Capt,也利用其在SWATCH Group中的影響力,大力的推廣Valjoux 7750,或該稱其為「ETA」7750。
機械錶復興後,對於通用計時碼錶機新的需求急速成長!7750適合大量生產的特性正好切入此需求。而ETA也順水推舟的推出多種衍生功能款式,如中央日期指示、星期、月份、月相顯示的7751,GMT、24小時、日期顯示的7754等,可說是族繁不吉備載。而隨著透明錶背的標配化,原本毫不考慮鑑賞價值的7750也跟著小針美容,原本的工程塑膠推桿用金屬材質取代,基本寶石數也從17石增加到25石。7750家族迅速被當時需「芯」若渴的高級錶壇大量沿用,除了日系品牌外幾乎都可以見到它的芳蹤。
舉幾個有意思的例子。1984年Breitling為了慶祝創立百年發表了Chronomat計時碼錶,搭載的正是7750機芯,但別忘了Breitling正是7750當年的競爭對手--Calibre 11的共同開發者之一。而7750容易修改與套模組的特性,也讓IWC的人間國寶製錶師Kurt Klaus以它為基礎,於1985年魔改出了Da Vinci萬年曆計時碼錶。至於更久以後的LONGINES L688機芯,則是將導柱輪又裝了回去,並在細節與外觀部分做了最佳化處理。
ETA於2002年時宣布將逐漸停供通用機芯給非SWATCH Group品牌,SELLITA便趁勢於2009年發表了7750的副廠機芯SW500。La Joux-Perret之後也推出了具備大型導柱輪的Calibre L100副廠機芯。原廠的Valjoux/ETA 7750,再加上了上述使用這些副廠機芯的腕錶品牌,7750族系可說早已在錶壇花果滿林。
為了滿足當年的設計需求,7750沒有美美的外觀、計時功能操作手感生硬、自動盤晃動明顯,厚度更是超越群芯!但卻因此在機械錶復興後搭上了如大錶風潮般的順風車,上述缺點更成為錶迷稱許它的獨特「性格」,可說是瑞士錶壇、甚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機械計時碼錶機芯。就如同樸實無華,卻又不可或缺的強健工作馬般,繼續牽引著機械錶工藝文化負重前行。
相關文章
工藝解碼/從航海鐘到矽時代!Free-Sprung Balance無卡度游絲擺輪的後來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