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故宮公開19世紀陳枚的 《後山圖》,當時將馬太鞍註記為「貓丹」。(翻攝自國立故宮博物院臉書)

故宮古文獻揭馬太鞍地名身世 17世紀暗藏黃金傳說

記者|鏡週刊

故宮博物院28日透過臉書發文,闡述馬太鞍(Fata'an)的由來。Fata'an是位於花東縱谷中段的部落,擁有平坦沃土,在阿美族語中這個詞彙本身的意思是「樹豆」,官方推測,正是這片土地上樹豆的繁盛生長,才造就這個美麗的名字。

馬太鞍部落的歷史十分悠久,阿美族人世居此地,16世紀時馬太鞍就已是強盛的部落,這個部落名稱的記錄橫跨多個時期和語言,17 世紀荷蘭人曾以「Vattan」、「Vadan」來稱呼此處;18世紀後的漢字文獻則有「貓丹」、「嗎噠唵」等漢譯名稱;19世紀晚期,「馬大鞍」、「馬太鞍」的稱呼才正式出現。1945年後曾一度被改名為「台安」,最終在設立行政區劃後,成為今日的光復鄉。

故宮博物院展示一系列文獻資料,勾勒出馬太鞍的歷史面貌。早在19世紀陳枚的 《後山圖》 中,就已出現「貓丹」(bâ-tan)這個名稱,圖上的花蓮溪甚至被稱為充滿神祕色彩的「金沙溪」,似乎呼應17世紀荷蘭人流傳的黃金傳說。

隨著19世紀晚期清廷勢力東移,馬太鞍被納入管轄,1875年,沈葆楨報告提到已派員為「嗎噠唵」在內等部落造冊;而1877年,福建船政大臣吳贊誠更在報告中指出「馬大鞍、大巴塱等地地廣人稀,曠土不少,可容招墾」,這份報告成為馬太鞍地區即將迎來大規模開發和人口變化的重要歷史見證。

相關文章

民間版「肉形石」?老翁山上發現巨型「豬肉石」 鑑定價值驚人

故宮3文物破損調查報告出爐!監視器畫面曝光 青花盤明顯人為破損

600年北京故宮「屋頂沒鳥糞、雜草」 維持2關鍵曝!這設計太絕

更新時間 2025.09.30 18: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