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昱奇19日在臉書發文,針對釋昭慧呼籲拒領普發1萬元一事提出看法,他認為法師若真要展現大愛,能否拒絕接受信眾的供養與善款?能否對社會說「我們的資源已經足夠,請不要再捐」?「倘若做得到,那才是真正令人敬服的胸襟。」
釋昭慧22日開直播回應外界質疑,提到她在大學教書、擔任主管職,月薪約14萬元,但是這些錢她都回捐給學校,因為學校董事會非常認真,「我認為我是一個出家人,一個人飽就一家飽,所以我不需要留著這一大筆錢,我希望能幫助更多弱勢的學生。」並反問「我一個月14萬,需要什麼供養?」但她也說,佛陀並未禁止出家人接受供養,任何人都可以給予資源,接受者應謙卑看待、努力回饋,而她自己並未主動追求供養,如遇布施,皆以感恩之心轉捐他處。
對於釋昭慧的回應,何昱奇今再度發文,他首先強調,身為台灣生命共同體的一員,他願以此聲明劃下句點,讓理念與生計並重,互不踐踏。
針對信徒供養一事,何昱奇認為這是信徒自願、千百年的倫理傳統,無可厚非,「無可厚非。但當宗教領袖走出廟堂、針對『全民財政政策』發言時,已不再只是單純的信仰範疇,而是進入公共議題。」澄清自己不是質疑宗教,而是釋昭慧必須接受社會檢視。
釋昭慧說自己月薪全數捐給學校,何昱奇指出,大眾會追問的是既然全數捐出,「那日常食衣住行的開支究竟來自何處?對此,她並未多做說明,反而留下更多疑問。」
此外他也說,釋昭慧所謂的「自由回捐」,實則暗藏道德壓力,認為崇高理念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生計,且公共政策應該凝聚人民,而不是分化。他重申自己沒有貶低任何宗教人士,也沒有否定信徒供養的普世價值,未來他會以行動證明,帶頭號召將普發1萬捐給慈善機構,希望民眾不要因為單一宗教人士言論就抹殺宗教對社會的貢獻。
最後何昱奇再度提出質疑,「當一位宗教領袖呼籲『自由回捐』時,並暗示『拿這筆錢不安心、甚至是恥辱』,那麼真正需要這筆錢的弱勢民眾,還能拿得安心嗎?這,還能算是『自由』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