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李嵩濤醫師表示,約6成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期,即使過動衝動逐漸減少,不專注仍會帶來生活困擾。(翻攝自pexels)

ADHD不是長大就會好!醫揭治療迷思 台灣僅1%患者接受完整治療

記者|鏡週刊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指出,台灣約有9%兒童受到ADHD影響,但僅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獲得完整治療的僅約1%。這意味著大多數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與情緒發展受到阻礙。他提醒,ADHD並非「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若不治療,隨著孩子成長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可能增加憂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科疾病風險,甚至提高酒精或毒品濫用機率。

臨床案例中,一名30歲的ADHD患者本身職業是警察,因執勤時屢次忘帶鑰匙、未簽到,影響工作表現就醫。患者小時候就曾確診ADHD,只是未持續治療,現在接受治療後情況明顯改善,獲得同事和主管肯定。

李嵩濤表示,約6成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期,即使過動衝動逐漸減少,不專注仍會帶來生活困擾。

在治療上,部分家長擔心藥物會成癮。對此,李嵩濤澄清,臨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在處方劑量下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反而能改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降低未來物質濫用風險。藥物治療有效率可達8至9成,若搭配行為治療,效果更佳。他形容,藥物就像「替孩子的大腦戴上一副眼鏡」,幫助他們更清楚地接收外界訊息。

除了藥物,親職教育、學校支持與社會資源同樣關鍵,透過正向讚美、冷靜區(Time-out)或集點獎勵制度,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李嵩濤呼籲,及早發現與治療,能讓ADHD孩子少一些困難,多一些成功,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相關文章

開庭訊後發聲「捍衛自己」 家寧:不要把沒做的事加在我身上

17歲少年狂砍31刀殺女友 高大成研判「非情殺」再喊應判死刑

小心!日常生活中「永遠化學物質」5大潛在接觸源 長期恐影響健康

更新時間 2025.09.17 20: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