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連鎖書店Barnes & Noble計畫在2025年至少開設60家新店,他們將此歸功於BookTok,讓書店更受歡迎,尤其在年輕人群。英國水石連鎖書店則計畫每年開設10家新店。
Barnes & Noble和英國水石書店同屬一家投資公司所有,負責人是書界傳奇人物James Daunt。他在日前《衛報》的採訪說,水石去年銷售收入成長5%,其中大約一半是書價上漲,其餘則是「賣出很多很多書」的結果。
他說,年輕人受到社群媒體的啟發,例如BookTok的推薦潮流,以及現實生活中的讀書會,讓他們拿起書本。「BookTok只是一個容易貼上的標籤,真正關鍵在於人們渴望閱讀也渴望討論書籍。」
對James Daunt來說,BookTok帶來的好處,不僅在書籍銷售和新店拓展,而是將年輕人帶回閱讀,帶回書店。他在幾年前接受《衛報》採訪時說:「好的書店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但是當它的核心是青少年讀物時,就特別讓人興奮。」在他的書店生涯中,書籍興趣的起伏往往與這個年齡層的動態有關,像是《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都是來自同一族群,正是這股能量點燃其他一切。
與此同時,BookTok也促成美國大量羅曼史書店應運而生。《People》近日刊出的報導說,這些書店由熟悉羅曼史的店員主持,已經成為文學愛好者的綠洲。
文章訪問幾位美國羅曼史書店店主,討論BookTok對他們書店的影響。有的店主是因為BookTok和Bookstagram以及羅曼史愛好者建立的線上社群,讓她意識到自己所在地區渴望有一個實體社群。有的店主則從BookTok了解讀者對什麼感興趣,當然她們不會完全依賴演算法,也會主動向讀者推薦還沒有被介紹的書。
不過,這篇文章認為,BookTok的真正成功是讓羅曼史讀者,能大聲且自豪地擁抱自己對這一長期被貶抑文類的熱愛。Good Girl Books店主Rayanne Streeter說:「羅曼史這個類型長期以來都被貼上不嚴肅的標籤。」社群媒體和TikTok讓大家得以從隱匿中走出,驕傲宣稱:「對,我就是喜歡這些作品。」
令人好奇的是,BookTok熱議的書,在網路上可以購買,也有電子書,為什麼會帶動實體書店或實體書成長?
一個原因是,實體書店和實體書,尤其像是有特殊裝幀的精裝書或噴邊書,特別適合BookTok和Instagram等以影像呈現的視覺平台,製作手工精裝書籍的出版社也因此受惠。
以「精裝典藏本」聞名的Folio Society,成立於1947年,過去採取會員制,主要出版經典與歷史著作,客戶群是「年長白人男性」。執行長Joanna Reynolds在2016年接手後,放棄會員制,改變出版方向,拓展科幻奇幻與兒童書籍。
現在超過半數的購買者,年齡在25至44歲之間。科幻奇幻類書籍的銷售,也因BookTok和Z世代對「藝術精裝書」的興趣顯著提升。雖然售價不低,如《沙丘之子》定價80英鎊,但24小時內銷售就超過千本。年輕讀者喜歡托爾金作品和《冰與火之歌》,年長讀者則偏好詹姆斯·龐德小說,和《柳林風聲》等經典作品。
值得思考的是,這個現象在台灣是否可能發生?如果不能,原因是什麼?又有什麼我們可以借鏡?
可能無法複製的原因,一方面是BookTok在台灣難以施展。台灣使用者對不時出現假消息的TikTok心懷戒心,對平台不信任,自然影響使用意願。其次,台灣圖書銷售通路有其結構性問題,在社群媒體具有口碑效應的暢銷書,讀者可能在有折扣與書種齊全的大通路購買,除非出版社特意企畫,否則到獨立書店買書的讀者,還是少數。
以演算法機制來說,TikTok強調內容導向,平台會主動推薦你觀賞過的類似影片,比以追蹤關注經營粉絲的IG或FB,更容易破圈,觸及非同溫層。但即使如此,台灣目前流行的社群媒體,還是能夠製造口碑熱潮。
郭怡美書店店長趙偉仁,不久前還兼任「一間書店」店長。2023年一間書店曾因為一位顧客拍的Reels,書店客流與銷售大增,現在時不時還是會有介紹這家書店的短影音,以他的經驗,一個影片若有20萬以上的瀏覽次數,店裡就很有感。
他也舉例,逗點文創有本書《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就是在社群媒體引起討論後再刷,在書店又紅了起來。其實類似例子不少。
不過,國外在社群媒體觸發口碑效應的內容,通常不是出自出版社或是書店,而是讀者或網紅主動上傳。這樣的內容與業配不同,趙偉仁說:「這關乎人和人之間,發自內心的共鳴。」
不論是吸引顧客前來買書或拍攝影片上傳,道理都一樣,必須要有讓人感動的「書店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店裡的空間設計,店員或讀者在便利貼上寫下對書的感想,別出心裁的選書與陳列等,這些內容形成一個吸引人到店裡體驗的氛圍,如此書店既是平台,也是展現各種「內容」的載體。顧客或網紅,會因為觸動人心的體驗,而願意錄製介紹書店的影片。
有更多客流才能產生更多交易,對實體書店來說,吸引客人到店是首要之務。因此趙偉仁將書店粉專經營重點,放在傳達書店的整體氛圍,而不是專推某本書。因為,如果把重點放在推書,可能讓被點燃購書慾望的讀者,直接在手機一鍵下單。
所以,歐美因為社群媒體,激起讀者買書與閱讀的熱情,將人帶回書店。而在台灣,暢銷書獲益最大的是出版社與大通路,獨立書店只有涓滴之利。這一方面是因為獨立書店的規模,但也與書籍價格有關。
資深書業人羅玫玲說,歐美書店發展成熟,一般所說街角書店,大都有上萬種書,在台灣大約就是小小書房、郭怡美書店的規格。這些街角書店固然有其特色,但新書、暢銷書等應有盡有,可以滿足地區居民的各式閱讀喜好,讀者又有Buy Local觀念,願意支持在地書店。所以即使BookTok流行的英美,也正是以低價促銷見長的亞馬遜涵蓋之處,但讀者依然願意到實體書店購買。台灣獨立書店的藏書大都一兩千種,規模上難望其項背,加以網路書店方便,價格更低,一般讀者未必養成到獨立書店買書的習慣。
韓國的獨立書店跟台灣接近。規模小,呈現店主風格,有些走文青風,但因為韓國有圖書定價制支撐,所以發展蓬勃。
趙偉仁說,獨立書店的價格和大通路不同,是獨立書店一切困難的核心。獨立書店必須創造意義,讓顧客願意支持你。所以有些書店與社區連結,或與公益結合。
不像歐美街角書店有一定規模;缺乏足夠支持獨立書店的客群;也不像韓國有圖書定價制,讓小書店與大通路不需做價格競爭。台灣獨立書店現在是各憑本事,努力生存。但是可想而知,書籍銷售業績大多不好,可能近半的書店,每月書籍銷售不到5萬元,一年銷售總額,可能不到書市的1%。
不過即使相對艱難,獨立書店還是各有經營之道,許多書店與店主都展現強烈的自我風格與主張。也因為這些獨立書店店主在社群媒體有一定聲量,趙偉仁說這形成一個有趣現象,就是獨立書店全年賣書營收或許只佔1%,但媒體影響力,可能有15%,因此出版社出書時可能更多資源放在大通路,但在行銷時,則希望獨立書店幫忙推薦。
羅玫玲曾走訪台灣各獨立書店,不論是一本書店全台宅配,店主不時會隨包裹附上暖心小禮;或是台東書粥店主選書推書能力;或是美濃柚仔林和合學堂書店,因為店主喜歡韓國男團BTS,而有一排BTS推薦的書,都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在沒有圖書定價制的前提下,獨立書店越努力推書,交易卻在其他通路的問題很能理解,但她還是覺得這是需要去做的事,因為這關乎品牌打造與信任。
她說,就像在書店,很多人可能看一整天書什麼都不買,但有一天,就會跟你買一本書。經由閱讀你所寫的書介,顧客會對你產生信任,這樣的意義非凡。而且,有些經營書店日久的老手,僅僅只是在臉書貼出新進書單,不僅是對顧客,也是其他書店選書的參考。
James Daut在美國受訪時曾說,他樂於見到孩子們放學後,到Barnes &Noble的漫畫和青少年書區,在朋友們一起坐在地板上翻書。「沒有人期待你一定得買什麼。這是一個快樂的地方,你可以進來,瀏覽書籍。」
在青少年時期愛上書店的人,就是書店未來的顧客。不論在店裡營造豐富動人的內容,或是在自媒體推薦書籍,都是在充實閱讀的土壤。
不過對獨立書店來說,沒有營收就沒有未來。所以,如果你喜歡一家書店,不但應該常去,離開時也別忘了買一本書,這是對用心經營的書店,最重要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