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怎麼做得起來?因為懂「從哪裡開始」
很多人問他們怎麼敢投入這麼重資本的領域。陶百群笑笑地說:「我們本來就在做太陽能、能源開發,也熟悉場域規劃與建設管理。」與其說他們跨足,不如說是將過去十幾年摸過的工具箱換個地方開。以前是屋頂、工廠,現在是停車格、都會節點。鄭旭捷則提到,太陽能一開始在台灣也不被看好,結果短短十年就佔了全台近三分之一供電,產業轉機本來就藏在前期看不清的混沌裡。
EVOASIS 沒有把自己當科技新創,也沒急著做平台,而是先把腳踩穩。他們從基礎設施下手,一間站、一條電、一條線,所有環節自己來。這樣的作法雖然累、慢、初期資本負擔重,但也換來最大程度的彈性與主控權。每一站都是他們自己選址、評估、談合約、拉電、設機、維運,再加上自己的軟體團隊負責系統整合。這讓他們在市場還混亂的時候,能夠先把產品完整性做到最前面。

城市不是背景,而是舞台
最新成立的堤頂大道站是 EVOASIS 的旗艦場,選址在內湖、松山與大直生活圈的交界。陶百群說,這裡人車流量大、土地稀有、居民意見多、法規複雜,很多人勸他們別浪費資源。「但我們就是要讓大家看得到,城市裡可以有一種新型態的充電站。」
他們粉刷牆面、調整照明、設置雨棚,甚至還幫附近土地公廟清除壁癌,只為了讓這裡能融入居民的生活視線,而不是硬塞一個金屬怪物在社區角落。空間設計上也保留了彈性,沒有急著蓋便利商店或咖啡廳,反而預留空間等使用習慣穩定後再做調整。他們不追求站點密度快跑,只希望每一站都能真正進入生活半徑。

經營一座站,不是擺設備而已
EVOASIS 的維運標準很硬。快充站一年的停機時間控制在48小時內,對照許多場站連基本線上監控都沒有,這種效率來自他們在北中南自設維運辦公室,以及養出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工程師團隊。維修不靠外包,連安裝工班都要經過他們內部認證。
在使用端,他們也做了很多使用者看不見的設計。像是 Plug & Charge 隨插即充技術雖已到位,但仍需等待車廠陣營普及,他們選擇先部署、耐心等待時機。對於是否開放預約充電槍,陶百群直接說:「這不是會不會做,是會不會造成更多問題。」因為如果預約者臨時不到,現場就空著一支設備,現場車主反而用不到,這樣反而製造更多不滿。比起系統炫技,他們更關心現場公平與實用效率。

鄭旭捷表示:除了硬體維運之外,EVOASIS 也將經營重心放在軟體端。他們自有的 App 幾乎是台灣電動車主的標配工具,不只可查找可用充電槍,還整合了不同品牌的慢充站點,減少車主在不同平台之間切換的麻煩。更進一步,他們與多家信用卡公司合作,提供點數折抵與儲值優惠,甚至定期推出專屬活動,用戶體驗設計類似訂房平台,操作直覺,資訊透明。這讓 EVOASIS 的數位平台不再只是控管充電流程的工具,更逐步轉型為用戶日常移動習慣的一部分。

沒法講「永續」的場站,就是短命
EVOASIS 對「永續」的定義,不是貼個再生能源貼紙就好。他們出身光電業,自知都市裡空間有限,一座站頂多能裝20 kW太陽能板,供電需求卻往往高達上千 kW。所以他們改從購買再生能源憑證與轉供入手,並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與 ESG 數據整合,甚至直接寫入企業財報系統。
堤頂站也是EVOASIS實驗能源轉接點的起點。內湖電網尚未升級,他們乾脆設置儲能系統,作為電力調節緩衝,避免尖峰時段遭台電拉電限載。這不只是保住自己營運,而是成為整體電網穩定性的補位者。陶百群直言:「未來的城市能源基礎建設,不可能只靠台電。」

下一座綠洲在哪?在政策補位以前
EVOASIS目前會員數已破十萬,全台站點超過四百座。儘管這樣的成績在業界已屬領先,但他們最焦慮的問題,始終是土地。
陶百群說得很清楚:「加油站能落地,是因為政府立了專法、設了單位、給了用途認定,這樣才能在市區與高速公路設點。」充電站沒有這些配套,就算有技術、有資金,也會卡在「蓋不起來」。尤其是都會區,土地價格高、營收回收慢,沒法靠快周轉的商模支撐,很多業者根本不願意進場。
所以,與其等法規鬆綁,他們選擇先佈點,然後自己生出一套能用的系統,把它撐起來。下一座大型站點,預計將落腳新店央北與板橋江翠。他們的目標是:每個行政區都該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綠洲級充電站。不為做大,而是讓充電變成生活中的自然選項,不需要學習,不需要探索,更不需要妥協。
綠洲,從不在沙漠中央誕生,而是在人群腳下慢慢開展。EVOASIS所做的,正是那鑽探那第一口湧泉。
相關文章
【來電新點】10分鐘就能跑250公里?EVOASIS國道360kW超充站顛覆你的綠能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