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台灣房市已走了20年多頭,如今冷卻、整理、汰弱留強、更要避免勞工階級背負過高的房貸,都是房市繼續穩健前行的必要過程。

鏡評/房市冷卻是個好現象

記者|鏡週刊

而且由於人口老化,擁有房子的長輩過世人數持續上揚,近年全台灣的房屋所有權移轉,有高達3成都是繼承或贈與,再扣除法拍等案件,實際上的買賣案件大約是整體移轉棟數的6成。人口數高達1千6百多萬人、房屋約700萬戶的六個直轄市,一個月僅有約1萬戶買賣案件,對於建築業、房仲業來說,真的是個警訊。

許多年輕人都會問:「房價開始下跌,是否要趁機買房?」〈鏡評〉多次給過相同的答案,買房最大的關鍵不是房價漲跌、而是「月付額」。例如1千萬元的30年期房貸,正常償還本金與利息,月付額約為6萬元,這對家庭月收入10萬元的年輕夫婦來說,就是沉重的負擔;如果房貸借到1千5百萬元,月付額就會逼近10萬元,這麼高額的房貸潛藏巨大財務安全風險,一旦遇到景氣反轉,必然會有相對邊緣的朋友面臨破產威脅,千萬要謹慎。

但是房價高檔回跌、交易量冷卻、土地開發與建築業遇到逆風,對於台灣整體經濟發展倒是有利。從生產面來看,土地成本上揚、建築材料價格上漲、營造工人必須仰賴外勞,而銷售面又遇到買盤縮手,必須降價求售,外加銀行信用緊縮的壓力,房地產業者的確面臨了雙面夾擊的困境。

但是這一波房地產大多頭,從2003年SARS之後起算已經超過20年,其間僅有幾次小幅度的回檔,整個房地產開發業(建商)大多賺得盆滿缽滿,身價數百億元的建商老闆比比皆是。從大局來看,整個產業累積了20多年的獲利,要度過幾年的整理期不會有問題,而且可以趁著市場回檔的機會,甩掉一些財務與營建實力較弱、過度衝刺的中小型建商,對於產業長期發展反而有利。

至於高度仰賴成交量的房仲業者,面對房市冷卻當然首當其衝,除了同樣出現汰弱留強的產業整理,離職的房仲人員剛好可以緩解其他服務業缺工的壓力,對於房仲個人來說固然會是痛苦的抉擇,不過對於整體經濟的平衡發展,卻是有利的契機。

房市冷卻一定會出現聳動的末日預測,不過,大家無需太過緊張,中央銀行長期維持低利率,就是房市穩定的定海神針,這個基本條件並沒有重大的改變。過熱的房市冷卻下來,對於購房者、建商、房仲業都有好處,台灣房市已經走了20年多頭,如今冷卻、整理、汰弱留強、更要避免勞工階級背負過高的房貸,都是房市繼續穩健前行的必要過程。

相關文章

鏡評/戰爭的代價

鏡評/極端訊息充斥的平庸市場

鏡評/假訊息是個大危機

更新時間 2025.07.10 17: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