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心臟外科權威醫師林芳郁驚傳罹患失智症5年,他的太太、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近日出書記錄照護過程,記者會現場她一上台就淚崩,並透露直到出版前2週才克服心理困難,將「失智」2字放在書封上。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日前在臉書就有感而發地表示,台灣社會對失智照顧依然相當不熟悉,即使是名醫身分的家屬,在照顧過程裡也會跌跌撞撞、吃盡苦頭。

陽明交大科技法律系特聘教授林志潔提到8年前母親罹患失智症、走失超過20次時,眼淚止也止不住,「有一次媽媽又走失,到派出所領回時,她下半身竟只穿著內褲,我嚇壞了,以為媽媽被性侵,立刻送醫院檢查,才知道她只是上完廁所忘記把褲子穿回來。」
「還有一次,我們在陽台上找到已經在那待了好幾個小時的她。另一次是在頭前溪河堤邊找到,當時她還有意識,知道自己的記憶會慢慢流失,所以想要結束生命…」提起媽媽,林志潔心疼的眼淚撲簌簌地一直掉,「媽媽以前是老師,在台上能言善道,現在卻只能說出支離破碎的句子,真的很難想像她居然變成這樣。」
心痛、無助、折騰…是每位照顧失智者的家屬無可避免的煎熬。而這樣的煎熬絕非少數特例,因為台灣正面臨全球最快速的人口老化問題,一場失智海嘯正襲捲你我生活!

7年前,台灣高齡人口比例為14%,今年已接近20%,明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每5人有一人是65歲以上長者;比較驚人的是,這每一項數字都比其他國家走得更急更快,老化速度堪稱世界第一。
失智症就是伴隨老年人口增加而出現的病症,尤其老年人每增長1歲,失智的盛行率便會大增,80歲更是分水嶺。據衛福部數據顯示,79歲以下失智症盛行率是9.1%,80歲則一口氣攀升至16%,90歲甚至接近30%,也就是說,90歲以上老人,每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儘管台灣在近10年內失智症平均盛行率都維持在7至8%,但隨著老化人口母數增加,失智人數將陡峭上升。
失智照護 600萬元起跳
台灣失智症協會曾依據政府人口資料進行推估,2025年失智症人口數是38.6萬人,每5年增加8萬至10萬人,至2055年失智症人口會增加至90.6萬人。

「失智症的盛行,是台灣社會嚴峻的挑戰。」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瑋芩指出,因為失智症影響的並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當整個家庭都必須投入照顧時,相關成本沉重。
鷺江國小雙語教學組組長呂昭慧,8年來經歷父親中風、失智、過世,母親也接著失智的衝擊,現在母親90歲、失智4年多,是重度失智者,認不得呂昭慧,行為也像孩子,但行動自如,身體抽血檢查比呂昭慧還健康,看護卻無法離身。
呂昭慧帶著我們走進日照中心,一入門就看到呂媽媽全身穿著紅色上衣及褲子、戴著帽子乖乖坐在椅子上,呂昭慧坐在媽媽身邊重複問著:「妳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呂昭慧啊,是妳女兒。」但媽媽只是笑笑地望著她。

探望完全不認得自己的媽媽,呂昭慧紅了眼眶說:「我也是經過一段揪心的調適過程,後來想著只要媽媽快樂就好,這才放下。」現在日照中心加上看護費用,每月基本支出是6萬元,「這4年多大概花了250萬元,我現在其中一個帳戶,已經從百來萬元剩下4、50萬了,準備要動用另個帳戶,如果用完了,再找家人一起想辦法吧。」
據統計,罹患失智症後平均壽命約7至10年,若照顧得好,壽命可能延長至10年以上,以每月5萬、每年60萬元的花費計,至少需600萬元。這還只是固定消耗品、照護費、環境改造、輔具等顯性成本,若加上家屬為了照顧患者而辭職、請假所造成的隱性成本,更是對經濟的莫大衝擊。

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推估,高收入國家的失智症照顧成本,約占該國GDP(國內生產毛額)1.4%。以2024年台灣GDP 7,955.73億美元來說,代表台灣社會一年的失智症照顧成本高達111.38億美元,約新台幣3,341億元。而這筆金額約等同台灣一年國防預算的一半,也遠高於長照年度總預算,顯示失智照護成本對國家經濟壓力之大。
政府介入 歐美降罹患率
當失智人口即將以海嘯式倍數成長襲來,當這場被視為國安危機的風暴已警報大響,國家政策接住了嗎?
「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數字與現狀相差無幾,我們國家的失智人口照著估算發生,不像歐美國家政府有介入控制,失智人數顯著下降。」高齡照護專業醫師陳乃菁提出近十年的觀察。
她提到,芬蘭的FINGER研究顯示,從運動、動腦、地中海飲食、社交、健康體重等改善,可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本來這計畫是要做長期試驗,但實行兩年發現很成功,芬蘭政府因此推廣至社區,且帶頭鼓勵運動,將運動生活化,現在社區照顧中心有各式各樣的健身設備;而目前全球多國也在進行規模更大的『WW FINGERS』研究計畫,試圖複製芬蘭成功經驗。」

更值得台灣學習的是,芬蘭除了開發延緩失智的遊戲,更有監督照護機構的機構評鑑遊戲,由評鑑者和機構內老人一起同樂,從中了解老人家有沒得到適當的照顧,杜絕機構敷衍了事。
另外,最長壽的國家日本也在2023年為失智者立《失智症基本法》,美國、韓國、加拿大也有相關法令,用立法的方式更落實保護失智者權益,也有成立相關機構,協助失智者處理財務上的問題。
長期關懷社福、長照議題的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解釋,台灣的制度脈絡,通常都是透過行政計畫試辦或推動,再逐步爭取立法成為長期制度,「下一步應是建立台灣版的認知健康國家戰略,可參考芬蘭與日本的模式,推動《失智症照護法》立法。」
新制添堵 家屬怨不便民
「只是如果政策調整沒有考量到家屬需求,常會讓人感到無助。」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陳筠靜直言。舉例來說,今年初實施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以下簡稱失智據點)新制度,要求中度(CDR2以上,CDR為臨床失智評估量表)失智者「或」失能者(CMS4以上,CMS為照顧管理評估量表)長者不能再使用失智據點,必須去日照中心,這就讓失智者家庭非常反彈,而這並非衛福部所做的第一次調整。

陳筠靜說,家屬擔心的是,長輩好不容易適應失智據點,現在要他們重新適應新服務及環境,難度很高,有些日照中心離家遠,根本是增加家屬負擔。「對失智者來說,據點的可近性很重要,若讓照護者家屬帶著一位中度失智者大老遠到日照中心,只是增加照護困難度,政府資源布建還需要努力。」她呼籲。
現行長照政策需要失能等級二以上才能申請長照服務,陳乃菁也指出,但有另一群極輕度失智、但失能等級不到二的患者,其實已經造成家屬照護困難,卻被社會福利資源排除在外。「我有一位70歲的患者跟朋友約在新左營高鐵站,卻一個人搭車到台北,讓所有人找瘋,最後是報警、看了監視器才知道她去了台北。」她認為,評估失智者的照護,應以照顧難易度、家屬負荷度為主,不是以患者症狀為主。

除了政策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照顧的人力荒也讓人緊張。林志潔提到,2023年媽媽失智狀況轉為嚴重時,曾申請過長照2.0居服員的服務,但因人力不足,一天只能提供一小時照護,對家中狀況並無幫助。
單身少子 中壯年陷隱憂
張瑋芩指出,政府從2017年推出「長照2.0」政策,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交通接送、輔具補助等服務,並預計明年啟動「長照3.0」,納入早發性失智患者、年輕中風者、癌末患者等,「但不論是長照2.0或3.0,人力以及照護專業度都是最大挑戰,且住宿式機構失智症專區設立不足,失智照護專業人力也有待加強。」

依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止,全國住宿式機構超過1,600家,但僅75家設立失智專區。張瑋芩進一步解釋,失智照顧人力需求高於失能,因為每個失智者出現的反應獨立又特殊,很難有照顧標準作業化流程。
更讓人擔憂的是30年後的台灣。單身、離婚率升高,現在的中壯年未來就是需要被照護的一群,少子化、財源又不足的情況下,他們該怎麼辦?不少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應該要開《長照保險法》,盼能透過強制性保險,籌措可長可久的財源;而目前雖有立委提出《長照保險法》,但仍在草案階段,要走到立法完善恐仍需一段長時間。看來面對失智海嘯來襲,不論政策還是民眾,都需要加快腳步做足準備。https://youtu.be/oqfUipNF6YE

衛福部3策略
降失智風險、建照護分流機制
- 在2017年12月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策略三「降低失智的風險」中,已有推動降低可改變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包含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體能活動不足、吸菸、飲酒過量等,並推動「長者功能自評量表」。
- 考量到失智症為不可逆之疾病,隨時間經過輕度也會變成中度、重度伴隨失能,因此建立失智照護分流機制,也協助家屬將失智者轉介至日照中心。
- 失智專法因已有相關法規及國家級政策綱領,如長照2.0及明年即將上路的長照3.0,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再設立失智症專法不利行政效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