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後你我都清楚兩國重工業發展的不同結果,韓國造船能量及技術佔有世界一席之地,台船卻只能靠政府訂單過活;汽車產業更是天差地別,民眾只認知韓國重工企業全面擊敗台灣,但未必知道韓國造船業是如何走到今天,除了不僅能自行設計、更能建造從潛艇到兩棲攻擊艦各式大小艦艇,還能外銷印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紐西蘭、孟加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等國。
1950年代到1960年代:海軍是什麼?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南韓位於朝鮮半島南部、三面環海,北向亞洲大陸陸路交通被朝鮮阻斷,90%資源都須仰賴海運進口,實際上是一個無法進行陸路貿易的「島國」。
1950年韓戰爆發以來,朝鮮的陸上攻擊一直是南韓最大安全威脅,海上力量長期遭到忽略,加上軍事決策者與國家領導人都幾乎是出身陸軍的將領,因此儘管韓戰中海軍力量發揮關鍵性作用,也還是無法改變陸軍優先發展的現實。此外韓戰嚴重破壞韓國經濟,基礎設施幾乎蕩然無存,1960年代初對外貿易僅佔GDP的15%,也令首爾當局無力投資發展海軍。
海權發展必須考慮的古典驅動因素是「海上威脅」與「海上貿易利益」。整個60年代大多數南朝鮮軍事衝突都發生在陸上,十年間爆發了298次陸上衝突,而海上衝突僅有22次。而同時期韓國海上交通線並未受到實質威脅,無論蘇聯海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或朝鮮海軍都無力干預,美國海軍牢牢控制西太平洋航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