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 Logo
Sponsor Logo
於九棚發射場實施的愛國者飛彈試射(軍傳媒)
於九棚發射場實施的愛國者飛彈試射(軍傳媒)

「軍傳媒」台灣之盾的必修課,從以色列分層防空看台灣的挑戰

分層防空(layered air & missile defense, IAMD)旨在透過多層感知、多波段攔截與多兵科協同,降低各類空中威脅的穿透率,並把有限的攔截資源配置到「最該打的目標、最划算的高度與距離」。北約對 IAMD 的官方定義強調,必須整合偵搜、指揮控制、電子戰與動能攔截等要素,以達到嚇阻或降低空中與飛彈威脅的效能。典型的分層概念可劃分為遠程/高層、中層、近層(或末端 C-RAM/SHORAD)以及所有橫向支援的綜合體系:遠程/高層用以對付中長程彈道飛彈(含終端或大氣層外段);中層用以對付有人戰機、巡弋飛彈、部分遠程火箭與中高空無人機;近層/末端則專注低空直升機、短程火箭、迫砲彈、中小型無人機與滑翔炸彈等「低慢小」威脅;橫向支援則包括派遣有人戰機攔截、電子戰壓制干擾以及機動偽裝等手段,形成縱深與側向互補的防護網。

針對不同威脅類型,分層防空的技術與戰術也各有側重。彈道飛彈以高速拋物線彈道為特徵,末段速度極高、可攔截時間短,故需以大氣層外與高空的「hit-to-kill」攔截(例如 Arrow-3 類型)或在高空末端以 PAC-3、天弓三等攔截器配合預警雷達、航太紅外與整合指管來進行攔截;遠程火箭與多管火箭的特性是大量發射、飽和攻擊且單枚成本低,應以高射速且單次攔截成本低的近至中層系統(如 Iron Dome/C-RAM 類)承擔,透過射程與高度的交疊覆蓋將壓力分散到上層系統;巡弋飛彈常透過低空掠地與地形貼近迴避雷達側瓣,因而需仰賴中層長程地對空系統(如 David’s Sling 類)、機動雷達網、機載預警(AEW&C)與戰機 CAP,以及海基 C-Dome 等近域防空資源;無人機(含滯空攻擊型 loitering munitions)因尺寸多樣、速度低且紅外特徵微弱,且可群組飽和發射、成本極低,因此應採用多手段疊加的防禦策略,結合低成本動能武器(機砲、近防飛彈)、電子戰干擾/誘導、網路化偵警,並逐步納入高能雷射以解決「每發攔截成本」的劣勢。以色列即在分層中試圖以 Iron Beam 等高能雷射來補位,針對無人機與火箭等低成本目標降低攔截成本。

全文連結請按此參閱「軍傳媒」台灣之盾的必修課

更新時間2025.11.17 07:00 臺北時間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