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非一時興起。AI 與性、親密關係的結合早已不是邊緣話題,而是科技發展中無法迴避的現實。當 OpenAI 從全面禁限走向「有條件開放」,它不僅回應了使用者行為的變化與市場壓力,也揭開了更深層的問題:當 AI 成為人類親密互動的對象,我們對性、關係與道德的想像將如何被重新塑造?
從嚴格禁限到有條件開放:三年轉向的背後
OpenAI 自成立以來,在內容治理上一直採取保守策略。特別是在性與情色相關領域,公司長期維持「全面禁止」政策,理由包括:防止心理健康風險、避免未成年接觸不當內容、維護平台形象與公共信任。然而,三年來使用者的行為逐漸顯示,這種「父權式的防護」已經和現實脫節。
OpenAI 自己的研究數據顯示,在 ChatGPT 的所有對話中,約 1.9% 涉及「人際關係與個人反思」,包括戀愛建議、情感分析、寫情書等需求。[1]換言之,使用者早已不只把 ChatGPT 視為工作與學習的工具,而是潛在的情感對話者與心理陪伴者。AI 已經悄悄踏入「親密關係」的領域,只是政策仍假裝這個現實不存在。
奧特曼的轉向,某種程度上是對這種現實的承認。奧特曼在其 X 貼文中指出:「作為我們『把成年人當成人看待(treat adult users like adults)』的原則之一,我們將開放更多功能,像是經驗證成人的情色對話。」[2]他強調:「我們不再假設成人沒有自主判斷力,而是要尊重成年人的選擇。」這一表述,標誌著 OpenAI 的治理哲學從「預防風險」轉向「管理風險」,也從「禁止」轉向「引導」。
資本與競爭壓力:不進則退的市場現實
政策的鬆綁,背後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市場早已開啟情色 AI 的競賽。
馬斯克旗下的 xAI 在今年 6 月推出了「穿內衣的動漫女友」虛擬角色 Ani[3],甚至允許使用者透過「spicy 模式」移除衣物,引發高度討論[4];一些較為明朗的案例顯示,已有歐美與中國新創投入「AI 戀人/情色伴侶」領域,例如英國 Oh 在 2025 年募集資金[5]、羅馬尼亞 DreamGF 宣稱用戶數千[6]、以及中國快手推出成人 AI 聊天角色功能[7]。這些現象表明商業化探索已在進行中。這些案例證明,「情色互動」已成為生成式 AI 商業模式的新藍海。
過去,在 Futurism 的文章裡,奧特曼被引述曾在與 Cleo Abram 的訪談中表示:「我們尚未在 ChatGPT 裡加入 sex-bot avatar」這樣的說法[8],暗示他過去對 AI 色情化有慎重或保留。但市場現實擺在眼前:如果不在倫理可控的框架下介入,OpenAI 將被迫在這個龐大市場邊緣化。這次的政策轉向,不只是價值選擇,更是競爭壓力下的策略調整。從商業角度看,這是一場不得不參與的賽局。
這樣的價值與市場衝突,歷史上並非第一次出現。台灣網際網路早期的本土入口網站「蕃薯藤」便是一例。 當年,蕃薯藤以「正義的一方」自許,拒絕登載情色內容與擦邊言論,力圖塑造乾淨的公共空間;而競爭對手 Yahoo! 奇摩則採取開放策略,讓「成人內容」與網路文化自然共存。結果顯而易見:蕃薯藤最終輸掉了市場戰役,退出主流舞台。[9]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在商業網路的語境裡,「道德潔癖」與市場競爭力往往存在張力。OpenAI 今天的抉擇,正好映照了當年的兩難:若一味堅守原則,可能失去市場話語權;若全盤迎合市場,又可能犧牲價值立場。
從工具到伴侶:AI 親密關係的新社會想像
然而,情色內容的開放遠不止於商業或功能層次的問題,它觸及的是更深層的社會與文化結構:AI 如何重新定義「親密關係」的意涵。
社會學者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曾指出,隨著聊天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進展,人與機器的互動逐漸從「操作/使用」的層面,朝向具有情感與關係性的互動模式演變。她曾訪談使用者,觀察到部分人願意將機器視作可替代的人際溝通對象,強調人機界線正在被重新模糊。[10]
AI 不僅回應我們的指令,也回應我們的情感。當這種互動進入性與情色層面,AI 不再只是工具,而可能變成 「伴侶」的模擬者。
這種轉變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可能性:
一方面,它可能解放人類對親密的想像,讓性不再受傳統規範束縛,讓孤獨者、身心障礙者或邊緣群體也能獲得情感慰藉與性自主的空間;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鞏固資本對人類欲望的操控,讓親密變成可設計、可消費、可訂閱的商品,並在潛移默化中重塑人類對「關係」與「他者」的理解。
學界對這個現象已有激烈爭論。一派認為 AI 情色化是性解放的延伸,是「科技親密性」的自然發展;另一派則警告,當親密被演算法設計與市場邏輯佔據,人類的情感經驗將被商品化、標準化,甚至被馴化。
倫理與治理:從「禁止」到「引導」的新挑戰
奧特曼宣稱,OpenAI 現在「有了更完善的安全控管與心理健康防護機制」,這是他敢於開放的技術與治理基礎。然而,真正的挑戰遠不止於技術層面。
首先,年齡與身份驗證 雖可降低風險,但在跨國、跨平台的網路環境中如何確保有效性?其次,「自願」與「非自願」的界線如何在虛擬互動中被重新定義?再者,AI 若生成涉及暴力、性別歧視或剝削情節的內容,責任應由誰承擔?這些都是現有監管機制尚未回答的難題。
此外,心理健康與依附性風險 更是不可忽視的隱憂。已有研究顯示,部分使用者會對 AI 伴侶產生強烈情感依附,甚至替代人際關係。當 AI 被設計成「永遠理解你」「永遠順從你」的對象,我們是否正在製造一種「可控的他者」,並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對親密與他者性的理解?
策略性時機:12 月的意圖不只是功能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奧特曼宣布新政策的時間點並非隨意。多家科技媒體(如 The Information、TechCrunch、Forbes Tech 等)分析指出,選擇 2025 年 12 月 推出並非巧合,這可能反映出至少三層策略考量:
假期商機:聖誕節與新年假期是全球消費與線上使用高峰,情色與伴侶相關應用的互動量預期將倍增,這是切入市場的絕佳時機。
版本整合節點:年底通常也是 OpenAI 推出重大更新(如 GPT-5 或多模態功能擴充)的時刻,新功能能與新版本協同推出,提升關注度與商業價值。
輿論緩衝期:選擇年底推出,留給市場與監管機關時間預熱討論,讓爭議提前釋放,降低正式上線時的政治與輿論衝擊。
換言之,這次政策轉向不只是理念上的改變,也是一場計算周密的「時機戰」。對 OpenAI 而言,如何把握市場節奏與輿論動態,將決定它能否在情色 AI 的競賽中保持主導權。
未來的辯論:AI 情色化的社會後果
OpenAI 的政策轉向不只是產品功能的調整,而是 一場關於「人類—AI 關係」的社會性辯論的開端。這場辯論的核心不在於我們是否允許 AI 說「髒話」,而在於:
親密是否會被演算法重新定義?當關係可以被「生成」、性可以被「設計」,我們對「真實關係」的想像是否會被改寫?
自主是否會變成幻覺? 當「尊重成年人的選擇」成為企業標語,我們是否忽略了這些選擇是被誰設計、誰引導、誰獲利?
倫理規範誰來制定? 若情色 AI 的標準由科技巨頭獨自制定,民主社會的公共討論空間是否會被壓縮?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答案,但它們必須在這個時間點被提出,因為 AI 情色化所引發的後果將不只是商業市場的變動,而是對 人類親密經驗、倫理秩序與社會關係的長期重塑。
當 AI 遇上性愛,問題才剛開始
奧特曼的「Treating adult users like adults」聽起來像是對自主權的頌歌,但它同時也是資本對親密市場的宣言。ChatGPT 情色內容的開放,可能為一些人帶來慰藉、自由與創造力,也可能讓另一部分人陷入孤立、依賴與被操控的風險。
科技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我們如何選擇與它共存。AI 情色化的時代或許無法避免,但我們能決定的,是它將朝向解放人類還是馴化人類的方向發展。
這場關於「AI 與性愛」的辯論,才剛剛開始。
[2] 同註1。
[5] https://sifted.eu/articles/ai-onlyfans-erotic-companions?utm
[6] https://sifted.eu/articles/ai-girlfriends?utm
[7] https://www.techinasia.com/news/chinas-kuaishou-attracts-overseas-users-adult-ai-companions?utm
[8] https://futurism.com/future-society/sam-altman-adult-ai-reversal?utm
[10]https://sherryturkle.mit.edu/?u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