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外泌體近期法規不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生技特輯】合法登錄卻遭突襲下架!外泌體規範不明 產業陷入困境

台灣諸多廠商因模糊政策而蒙受損失。今年八月,一家品牌在 PIF 安全登錄平台合法完成登錄,品名中明確標示「外泌體」。近日卻接獲機關單位通知,INCI 名稱若未含「exosome」,即不得宣稱外泌體,產品必須下架並面臨罰鍰。這樣的突襲式政策轉彎,使業者承受商譽與財務的雙重損失。

現有法規不明,帶來三重壓力

外泌體原料來源分為人類、動物、植物。人類來源在台灣僅一家獲准,動物來源需要完整證據支持,植物來源則因學界仍有爭議,名稱多以「extracellular vesicle」登錄。這些差異並非問題的核心,真正的挑戰在於主管機關沒有明確標準,導致三大壓力:

1. 品牌無所依循:投入研發與登錄,卻在政策改變後瞬間失效。

2. 原料商缺乏約束:規範模糊,讓部分廠商遊走邊緣。

3. 消費者信任受影響:新聞報導帶來誤解,品牌形象受損。

保養品配方師小應也指出,目前台灣沒有完整規範,TFDA若要管理,就應率先訂定明確標準,清楚規定必須提供哪些資料,而不是讓業者自行摸索。

林志青則認為,若 TFDA能直接公告所需的科學證據項目,例如粒徑、濃度、生物標記等,至少業者能有所依循,不至於在模糊規則下遭受懲處及商譽損失。這樣的舉措,才能真正解決產業的困境。

明確指引才能守護創新

外泌體是未來護膚品的重要創新方向。政府若要支持產業發展,應該提供清楚的管理辦法:

● 來源分類:針對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來源,分別訂定適用規範。

● 國際接軌:參考歐盟、美國的經驗,建立一致性審查制度。

● 過渡機制:對已登錄合法的產品,給予改善期限,而非立即下架。

● 產官學對話:透過論壇與公聽會,共同建立可行標準。

外泌體在生技業的創新大有可能。台灣若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必須建立透明且穩定的法規環境,讓品牌能安心投入研發,把握這股新興趨勢。

更新時間 2025.09.08 15:0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