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記者節反思記者與學者的轉型之路(意象圖由ChatGPT5 生成)

記者節再省思:從三十年前的901遊行到AI世代,記者與學者的轉型之路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記者節的意義:不只是儀式,而是記憶

1992年,自立報系因財團「三重幫」企圖併購,引發新聞自主危機。當時的記者走上街頭,發起「901為新聞自由而走」遊行,第一次以群體姿態正面對抗國家與財團的結合。這場行動,後來被視為台灣新聞專業運動的重要里程碑。[1]

三年以後,「台灣記者協會」(Taiw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TJA)也在1995年3月29日成立,明確表達「守護新聞自由、提升專業倫理」的決心。[2]三十年後,它仍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新聞工會之一。

這些歷史提醒我們:新聞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恩賜,而是新聞人用職涯風險換來的成果。

被淡忘的身影:傳播學者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901行動與記協誕生的過程裡,其實不只有記者參與,還有傳播學者。當年,他們不僅提供理論支持(例如9/01行動中的主要訴求,簽訂「編輯室公約」)[3],也在媒體上發表評論,甚至參與撰寫聲明。

然而,當今日資深記者在回顧往事時,幾乎沒有人再提起這些學者。這不僅是歷史記憶的遺落,也反映了記者與學者之間逐漸拉開的距離。原本並肩的戰友,如今在敘事裡竟成了局外人。

三十年的轉折:挑戰已全然不同

三十年前,新聞人對抗的是「國家機器」與「財團老闆」。今天,媒體環境早已不同。

平台宰制:Facebook、YouTube、Google壟斷廣告市場,傳統媒體營運模式被徹底顛覆。

自由與信任的反差:台灣在《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的新聞自由指數中高居亞洲前段,但根據《路透新聞研究所數位新聞報告》(2024)[4],台灣新聞信任度僅約28%,長期在全球排名後段。

勞動困境與世代斷層: 依記協《2023–2024 台灣新聞自由年報》之勞動問卷,呈現出記者對薪資滿意度低,工作負荷、壓力高。[5]

生成式AI衝擊:ChatGPT、Sora 等生成工具已能快速生產內容。新聞專業不再是「寫字」本身,而是「驗證、解碼、詮釋」的能力。

這些挑戰比當年的街頭對抗更隱形、更結構性。

記者的轉型:從「看門狗」到「解碼者」

未來記者的專業核心,必須建立在新聞專業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價值,試舉數端:

1、強化調查與驗證:面對假訊息氾濫,速度不是核心,可信度才是關鍵。

2、公共服務導向:新聞應回答的是「社會需要知道什麼」,而不是「演算法想推給誰」。

3、跨域合作:與數據科學家、法律學者、氣候專家合作,才能處理複雜議題。

4、新聞專業,將不再只是「監督政府」,更要「幫助公民解碼世界」。

學者的轉型:從「旁觀評論」到「行動研究」

傳播學者也不能再只是批判者或歷史書寫者,而要進入公共討論與媒體現場,強化:

1、公共參與:不僅限於學術期刊,還要在社會議題上積極發聲,例如平台治理、假訊息防治、AI監管。

2、建立橋樑:參考哈佛 Nieman Lab、LSE JournalismAI 的模式,台灣學界也可設立「媒體創新沙盒」[6]。

3、培育下一代:讓學生走進新聞室,把課堂與現場連結,縮短「知識」與「實踐」的鴻溝。

再相遇的契機:合作的新可能

如果記者與學者再次攜手,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可以合作的領域包括:

1、假訊息研究:學者做數據分析,記者將其轉譯為可讀報導。

2、AI新聞工具:學界開發,業界實測,形成良性循環。

3、公共政策監督:例如《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議價法》,雙方可聯合監督、提出修正建議。

這種跨域合作,正是重建新聞信任與公共價值的關鍵。

新的記者節想像

三十年前,關鍵字是「新聞自主」。

三十年後,新的關鍵字應該是「新聞信任」與「跨域合作」。

如果記者節只是新聞工作者單純的自我慶祝,它將逐漸失去社會共鳴;但如果它能成為「記者、學者與公民」共同思考資訊生態的日子,那麼,它就不只是記者的節日,而是整個民主社會的節日。

[1] https://www.mediawatch.org.tw/news/489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7%81%A3%E6%96%B0%E8%81%9E%E8%A8%98%E8%80%85%E5%8D%94%E6%9C%83

[3] 翁秀琪(1992).<工作權與新聞記者的自主性>。 翁秀琪、蔡明誠主編,<<大眾傳播法手冊>>,pp. 297-327。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本文並曾於 3/21、28兩天舉辦的「新聞報導與傳播法規研討會」中發表。

[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5422?utm

[5] https://www.journalistrights.org.tw/annual-report/

[6] 「媒體創新沙盒」就是:給新聞媒體一個「安全實驗室」去試驗數位轉型的新方法,同時讓學界、業界與監管者能共同觀察、修正,降低創新失敗的風險。國際案例有英國 BBC News Labs、美國 NYT R&D,都像是一種「媒體創新沙盒」,內部專門進行小規模新聞科技實驗,再挑選成功的納入日常新聞室。在台灣的做法可以是:傳播學者與新聞媒體合作,建立「媒體創新沙盒」,可以測試例如「生成式AI如何輔助調查報導」或「區塊鏈技術如何保護新聞著作權」,同時有倫理監督,避免造成公共危害。

更新時間 2025.09.01 15:07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