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2023 年 6 月至 2025 年 5 月,全台第二戶房貸撥款約 2.1 萬件,但真正簽切結書的僅約 2,091 件,占比僅 10%。原因之一在於銀行端「技術性卡關」,例如提高利率、縮短審核時程、甚至直接婉拒承辦,導致換屋族難以透過正規金融體系完成換屋流程。房市專家指出,這樣的狀況使政策雖立意良善,卻在執行上讓需求家庭成了受害者。

政策推行後,多數換屋族只能選擇「先賣後買」以避免背負過重的貸款壓力。然而現實市場並不友善,老屋難賣、行情低迷,讓原本的計畫卡關。即便順利脫手,也常面臨無屋可住的過渡期,不少家庭不得不搬進親友家或短租套房,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對於單純只是想改善居住環境的民眾而言,換屋之路反而成了風險與壓力的來源。

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理事長張麗莉直言,政策應針對投機炒作者與真正自住者有所區隔,否則換屋族將被迫承擔不合理的代價。她強調,居住正義的核心在於滿足人民合理的居住需求,而非讓一般家庭背負「炒房罪名」。

專家建議,主管機關應檢討相關規範,提供更彈性的人性化貸款條件,避免政策淪為「打炒房卻打到需要好好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