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各地都有版本不盡相同的「神明接炸彈」故事,其中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相傳二次大戰時,彰化「南瑤宮」的媽祖遠赴基隆攔下砲火,因此每年媽祖聖誕前夕,基隆「慶安宮」都會特地前往「南瑤宮」接彰化媽到基隆慶生。台灣是民間信仰興旺的國度,有供奉日本軍官、甚至陣亡美軍飛官的廟宇或祠堂。民間隱約有著空襲的共同記憶,但誰來轟炸、到底炸得多慘烈,就像伍佰的「空襲警報」所唱:「這款的代誌,學校隴無提,啊!彼當時那這呢神祕。」
《台灣空襲記憶》一書作者王志淵指出,即使不是刻意的,但社會的集體記憶會受到共同框架影響。戰後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接收台灣,以「再中國化」史觀強調對日抗戰,淡化了盟軍轟炸台灣的記憶。老一輩的台北人蘇愛子阿媽還清楚記得戰爭當時燈火管制、家中防空洞的潮溼氣味,戰後出生的台灣人,就只能拼湊空襲記憶。

戰爭文物收藏家甘記豪的空襲照片中,美軍以日文發音標示台灣各地地名,照片附註探頭的台灣民眾「好奇心殺死一隻貓,或是一個福爾摩沙人。」在甘記豪的成長經驗裡,學校只有抗日史、沒有空襲史,他說:「台灣人在二戰以前是日本人、當的是日本兵,可是戰後我們受的歷史教育說我們是中國人。」多年來他收藏兩百多張空襲照片,希望大家記得台灣曾遭受空襲。

近年因為音樂會、桌遊、城市走讀等活動,讓不少人知道有531台北大空襲事件。當時台北屍橫遍野,總督府嚴重受損,城市機能癱瘓。其實,空襲範圍遍及全台,高雄因為是帝國南進基地、中南部包括糖廠在內的工廠作為軍工供應鍊,受創程度不下首府台北。甘記豪照片中的嘉義市區被夷為平地,至今實際走訪嘉義和斗南車站,都還能隱約看到彈孔。
嘉義建築師陳世岸表示,當時的人可能也像現在一樣,各行各業安居樂業,卻無端捲入戰火,他說:「有人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完全沒有學到教訓,真希望能夠打破這個詭異的循環。」

戰爭結束八十年,台灣因為複雜的地緣政治,始終籠罩在戰爭陰影中,戰爭從未遠離。鏡新聞在二戰結束八十年的此刻,推出《煙硝下的回聲》系列紀實影片,呈現戰爭的痕跡與記憶,也是通往和解之路的備忘錄。8/17將播出第一集「空襲」,從不同世代、不同地區重新爬梳空襲記憶。
播出資訊:
▍《煙硝下的回聲:空襲》
▯ 首播時間 ➠ 𝟎𝟖.𝟏𝟕 星期日 𝟐𝟑:𝟑𝟎 ▯ 重播時間 ➠ 𝟎𝟖.𝟏𝟗 星期二 𝟏𝟓:𝟑𝟎
ච 另一種注目𝐌𝐢𝐫𝐫𝐨𝐫 𝐃𝐨𝐜 ච
◍ 每週六、日首播 ◍ 鏡新聞86台、MOD 508台、鏡新聞YouTube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本文為涉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