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資金有限的中小型建商而言,18個月限工令是一把雙面刃。買氣不佳下被迫「邊賣邊蓋」甚至「未賣先蓋」,若銷售不順,銀行可能收回貸款或提高利息,進一步擠壓資金流。一旦資金斷鏈,工程停擺,首當其衝的將是已付頭期款、懷抱成家夢的購屋者,爛尾樓的惡夢便可能再次上演。
爛尾樓惡夢恐再現
消費者最怕的,是將畢生積蓄投入永遠完工不了的房子。專家分析,若建商因政策壓力在銷售不佳時仍動工,最終可能因財務困難導致停工,留下荒廢工地與追不回的款項。歷史上多起爛尾樓事件已是前車之鑑,強制動工或能暫解囤地問題,但若引發更多爛尾樓,代價將由無辜購屋者承擔。

市場集中化壓縮消費者選擇
政策壓力恐讓中小建商大量退出市場,供給集中於少數大型建商手中。市場競爭減弱將使定價權集中,房價與產品選擇更不利於消費者。中小型業者原本在設計與地段開發上的靈活優勢,也將隨之消失,導致房市活力下滑。


政策需兼顧供需與權益
專家提醒,限工令雖立意良善,但過於聚焦供給面,忽視市場供需平衡與連鎖效應,就像讓未準備好的跑者硬上場,反而可能中途倒下。主管機關在執行政策時,應同步建立更完善的預售屋履約保證,並針對不同規模建商提供彈性過渡期,確保消費者不淪為政策實驗的犧牲品,才能真正落實穩定房市與居住正義的初衷。